內容提到以前查理看到Catie的影片只要一上架就會有超多人點閱,心中就會很不是滋味,覺得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受歡迎? 以及之後查理如何越過這個心理狀態,懂得欣賞別人的努力和學習(覺得分享的很好,可以看一看)
2017年3月18日
2015年9月20日
特殊體驗、信任與恆定感
特殊體驗
特殊體驗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一旦發生過後,它就深植在我們身體記憶之中,讓我們在事後只要一回想"播放"這過去的經驗,每一條神經、血管、肌肉就很配合的重播過去的體驗。一趟特殊體驗的時間可能非常短,只有數分鐘、數小時,但它帶來的影響可能長達數年、數個月,只要我們的腦袋能順利"回想播放"這趟特殊體驗,它就可以時時伴隨我們。
我母親之前去做胃鏡的檢測,她聽了醫生的建議:「這個檢測只有幾分鐘,我們建議您不用做麻醉。」省了幾千元,清醒的體驗了五到十分鐘的胃鏡檢查。事後回來她跟我說,整個過程非常不舒服,而且有空氣跑到肚子裡,肚子漲得很大像吹氣球一樣非常難受。
我聽完描述覺得當初應該強硬的要她做麻醉的檢測,因為"有這樣的經驗"和"沒有這樣的經驗"是0和1的差別 -- 如果沒有,你這輩子都不會體驗到自己的身體可能會被這樣的外力入侵變形,你也不會去"重播"這樣的體驗,但如果有,只要這回憶一被勾起,你隨時會想起自己身體變化時自己的感受,並且再度的在腦中體驗這感覺。
特殊體驗不是一次性的,它是會跟隨自己一輩子的重播輪迴。
它關乎於,一個我們熟知的東西,可不可能出現另外一種可能性?
一旦你體驗過它的另外一種可能性,這東西給我們的"恆定感"就消失了,而你則會對它永久失去信任。
2015年5月1日
「精實創業」的「目標」
註: 這是我在2年前寫的文章,但當時的時間點不適合發布這篇文章,因此拖到現在。文章內容就保持在之前寫的內容,不做修改,分享給正在嘗試各種商業模式或產品的創業家。
幾個月前看了"目標"這本企管小說,書裡一家原本十分努力卻持續虧損的公司,透過簡單正確的觀念,便改善了他們的存貨、出貨、收益、現金流...,是一部賣出四百萬本的暢銷書籍。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個物理學家。當他向書商詢問是否願意幫他出版時,得到的答案總是:「由物理學家寫的企管小說?把科學方法應用在企業管理上?沒有人會讀這樣的一本書。」結果事實證明這些書商錯了,最有效的流程管理方式,可以由最普通的常識推論出來,並且幫助公司獲得極大的利潤改善。(這本書非常推薦大家一看,因為它是一本小說,所以可以輕鬆的看完,而由於它說的東西都基於"常識",所以任何不是管理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它的邏輯推演。)
整本書裡面最讓人驚訝的一個論點是,它說:『一個機器全速運轉,充滿生產效率時,可能反而會讓整個系統沒有效率。這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對工廠管理者來說,是非常不合理、違反直覺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是一個工廠管理者,上層引進一台機器,跟你得意的介紹說:『這台機器可以幫你用5倍的速度生產A零件! 相信未來工廠會因為這個機器而有更高的效率!』那你可能心中會理所當然的把這個機器當做是工廠效率救星,並相信未來一片美好。但實情是:在和"目標"無關的地方增加效率,只會增加庫存成本、拖長生產時程、降低收益...並且讓大家白忙一場。
2015年4月20日
對話就像傳接球
從高中、大學時代就認識我的人,一定知道我是個說話不會想太多的人。
還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學女同學戴了一組小巧可愛的銀質鈴鐺耳環(如下圖),和幾個我們的電機系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我走過去看到她戴了耳環,就說:「咦,那是鐘嗎? 你怎麼會想要戴鐘啊?」
結果因為講了這句話讓我被我那群大學朋友揶揄了超久,說我超不會講話,明明她是戴很可愛的鈴鐺耳環,結果被我講的好像她耳朵上戴了很奇怪的東西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不知所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狀況,在我身上真的時常發生(我還曾說過系上女生穿的衣服樣式很像哈利波特),多數說出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像是看到羅夏克墨漬後自然說出自己聯想到什麼東西一樣。
想講什麼就說什麼,不就是直率嗎? 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需要作什麼改變。
但出社會以後卻常遇到,明明說話沒有任何惡意,只是把想到的東西說出來,聽的人卻嚴重不悅,甚至暴怒的狀況。
算是晚熟,後來我才意會到,一句話講出來每個人聽到的意思都不相同。不希望別人誤會的話,最好多想想聽話的人是什麼個性的人。
還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學女同學戴了一組小巧可愛的銀質鈴鐺耳環(如下圖),和幾個我們的電機系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我走過去看到她戴了耳環,就說:「咦,那是鐘嗎? 你怎麼會想要戴鐘啊?」
(from: https://donbellgoldsmith.com/)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不知所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狀況,在我身上真的時常發生(我還曾說過系上女生穿的衣服樣式很像哈利波特),多數說出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像是看到羅夏克墨漬後自然說出自己聯想到什麼東西一樣。
想講什麼就說什麼,不就是直率嗎? 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需要作什麼改變。
但出社會以後卻常遇到,明明說話沒有任何惡意,只是把想到的東西說出來,聽的人卻嚴重不悅,甚至暴怒的狀況。
算是晚熟,後來我才意會到,一句話講出來每個人聽到的意思都不相同。不希望別人誤會的話,最好多想想聽話的人是什麼個性的人。
2015年4月12日
別吃掉每一盤在你眼前的東西
關於食物 -- 為什麼要吃掉眼前的東西?
和朋友或家人出去吃飯的時候,如果是點一人一份餐點的套餐,我時常會剩下一些飯或是菜沒有吃完,而與我同行的人有些會像我一樣,一旦自己已經飽了,便不會勉強自己把東西全部吃掉,但有些人則是相反,就算肚子已經很飽了,還是要堅持把所有的東西吃掉。有一次我與我的好友一同出去用餐,我們兩個一邊吃一邊聊,我吃飽就停了,但盤子裡還剩很多的飯,而他盤裡也只剩白飯,但他還一口口的慢慢在吃。他的體型偏重,而且我知道他正在減重,所以就問他說:「我覺得份量很多耶,看你全部都吃掉了,你還會覺得餓嗎?」他說:「不會啊,我已經覺得飽了,但覺得沒有吃完很浪費,所以就習慣把東西吃完。」
2015年3月29日
台灣網路創業環境正在改變 -- 從500 Gcamp說起
一直都很想一篇描述關於最近台灣網路創業環境的文章,而上星期六日參加了500 Startups所舉辦的GCamp (Growth Camp),是一個機緣,於是就整理寫了一篇部落格。
這次參加GCamp的目標是希望學習一些關於網站App流量成長的技巧,將之應用在屬於自己的Startups上。兩天一夜的營隊收穫很多,就我自己而言,主要學到了關於email content行銷、Pricing策略、Public Relationship的經營等過去完全不熟的主題。
而在參加GCamp的過程中,500 Startups的一位業師Robert Neivert (上圖左下角的講者)給予我們團隊諮詢,針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題目「愛食記」給出了建議,整個過程非常的有收穫,很不像之前在台灣與一些人聊到我們在做的題目的感覺,過去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這市場太擠了」、「你們和xx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要怎麼賺錢? 台灣市場太小了」。而Robert則是聽了我們的狀況後,給了我們他的建議,如「要如何Branding才能和xx差異化」,還有「如果這樣的產品定位ok,你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從餐廳身上收到錢」,或是「你們該選擇怎樣的合作夥伴才對」,Robert的想法是用他的經驗來對我們的東西做加值,他只想「該怎麼做你們才會更成功?」,而不是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們做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因為Blah blah blah...」,我覺得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
這次參加GCamp的目標是希望學習一些關於網站App流量成長的技巧,將之應用在屬於自己的Startups上。兩天一夜的營隊收穫很多,就我自己而言,主要學到了關於email content行銷、Pricing策略、Public Relationship的經營等過去完全不熟的主題。
而在參加GCamp的過程中,500 Startups的一位業師Robert Neivert (上圖左下角的講者)給予我們團隊諮詢,針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題目「愛食記」給出了建議,整個過程非常的有收穫,很不像之前在台灣與一些人聊到我們在做的題目的感覺,過去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這市場太擠了」、「你們和xx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要怎麼賺錢? 台灣市場太小了」。而Robert則是聽了我們的狀況後,給了我們他的建議,如「要如何Branding才能和xx差異化」,還有「如果這樣的產品定位ok,你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從餐廳身上收到錢」,或是「你們該選擇怎樣的合作夥伴才對」,Robert的想法是用他的經驗來對我們的東西做加值,他只想「該怎麼做你們才會更成功?」,而不是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們做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因為Blah blah blah...」,我覺得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
2014年12月31日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
(2014年末與國中朋友合照)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
2014年10月23日
憤怒的追夢者、紅杉還有海星
中村卻在加州記者會中表示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動力是憤怒,憤怒日本社會不像美國,是個沒有自由的社會!
但是中村被問起自己研究的動力,他說:「除了憤怒之外,別無他物!」「沒有憤怒,我什麼都做不了!」中村已經為了日本那樣令人窒息的研究環境而脫離日本15年,甚至乾脆拿了美國籍,但看來日本帶給他的憤怒,至今還無法平息,中村在記者會中"anger"的字眼噴出好幾次。當初他全神在自己任職的《日亞化工》進行開發時,公司以及同事對他很冷酷,雖然他曾開發紅色LED成功,但對公司營業額沒有幫助,同事等都罵他是白吃公司飯的人,上司甚至在他桌上寫了「如果不馬上停止研究的話,就要……」的恐嚇信函,他把信撕掉了,上司每次看到他都說:「你還不辭職?」別的公司都是多人、花費上百億在進行開發LED,但他是孤軍奮鬥,而且公司只給他簡陋的機器,他自己不斷改造,在入社10年時,中村的憤怒衝到了頂點;不過他今天得獎後也感謝日亞創業者小川信雄,當初他曾直接找小川談判要開發藍色LED,未料小川5秒就答應撥款3億讓他開發以及到美國留學,他也表達了感謝。中村在1993年開發成功量產技術,藍色LED從1994年量產值到至專利期限結束2010年,藍光LED銷售金額有1兆數千億日圓,但日亞只發給中村2萬日圓,因此中村在2004年提出訴訟要求日亞支付200億日圓,被稱為「研究者的造反」。中村表示「美國是有追夢自由的人,但日本社會沒有這樣的自由!日本上班族無法創業,就算有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年終獎金多一點而已!日本必須改變制度!」但看來安倍跟日本社會還不斷在製造中村式的憤怒!
近幾年政府和很多民間機構都在鼓勵"創新"這個概念,而且採取了許多實質的行動,給予政府補助款、成立育成中心,舉辦各種創新創業聚會。
2014年8月31日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賈伯斯在他遺失多年的訪談中(The Lost Interview)中引用了畢卡索說過的一句話: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Pablo Picasso )並且說:「我們從來不覺得偷別人的點子有什麼好可恥的。」(在1:07:05時)
在網路上,有些人討論過,畢卡索所說的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意思是,假如你不夠厲害,那麼你只能學到外觀罷了,形意你還是學不走的(能工摹形,巧匠竊意),而也有人說,模仿的話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用抄的,而如果你內化之後再來使用,別人就看不出來了,那就看你拿這個點子練出什麼東西來。
我原本也認為這句話的意思代表著「抄襲外觀」和「偷取點子」這兩個意思,直到自己所作的作品也遭到了「模仿」。不知為何,在看到對方作品的那瞬間,我想起了前陣子看的電影: 矽谷海盜(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然後忽然了解到"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的意思是什麼。
愛食記被資深美食App致敬
首先,抄襲(Copy)的意思是,你抄了一個眾所皆知的作品,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你的作品是學別人的,一點創意都沒有。雖然你把這個概念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但世界上卻都知道你是學別人的、沒人欣賞,並且對這種行為感到可憐與一點點的羞恥。這樣的結果只能算是二流的 -- Good Artists.
而偷竊(Steal)的概念和這則完全不同了。偷竊這個詞的本意就是:「偷走屬於別人的東西」,所謂偷走的意思就是 -- 這個東西再也不屬於原作者了,偷走的人才是新的擁有者。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偷取好點子的人在世界上備受矚目、享受成果,而原本發明的人則被世界所遺忘。
科技界的偷竊案例
世界級偷竊最有名的兩個例子就屬於「微軟賣給IBM別人的作業系統MS-DOS」,以及「蘋果從全錄偷取GUI來製作Mac」。2014年8月16日
守法公民的假設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管理和經營企業的方式,不是建立最完美的硬體--如擁有最完備的設施,或雇用最嚴格的管理、執法或服務人員,而是透過教育或流程設計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侷限在一個特定範圍內,讓人們不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如此便可以用最少的資源,照顧到最多的人。
例如:當在App的下方放入橫幅廣告,每天總是固定會有0.1~0.3%的人會點廣告。而當有一千個新註冊會員時,就是會有一兩個人會特地寄信給我們,建議說App應該要怎麼改比較好。
有些事情雖然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但世界上就是會有千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的人會去做。這件事情從「違法」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很讓人煩惱的事情,例如每一千個公民中,就有兩三個人會違法(像是逃漏稅),因此相關單位(政府或是公司單位)就必須針對這些違法者來制定法律、花費人力...,來將這些讓人煩惱的「不守法者」繩之以法。
記得在研究所時曾經讀過哈佛商業評論的Transformation at the IRS,印象中文章有提到,美國不守法繳稅的人,其實佔了很高的比例(似乎有到10~20%,當時看到有驚訝了一下),也因此政府必須付出很多的社會成本,如催繳文件、法院開庭等等。當時我忽然覺得「有一群"預設"認為繳稅是正常的公民,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反過來想,如果現在大家都不繳稅了,政府真的有能力和資源去逼人民繳稅嗎? 我們的政府其實做出了一個大家多數都是「守法公民的假設」。
2014年5月31日
是創意 或只是吸引目光?
影音實驗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過去20年見識到都會的水泥叢林裡逐漸被數位浪潮吞沒,都市間充斥著LED廣告招牌,人們已經習慣周遭變得這樣多采多姿卻「一成不變」。不過,在這樣的數位時代就需要新的數位藝術型態,艾肯親身實踐,要讓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變得不一樣。 -- from WIRED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用一個很有創意的方法改變了市容,在巨型圓筒水泥牆的赫什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上,用投影機播放一段長達35分鐘的影片,影片內容像是意識流一般,並配上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影片中甚至還請到了女明星Tilda Swinton參與演出。
這讓我想到很久之前很出名的"鋼琴階梯"影片:
影片中,一個沒人要走的階梯,在佈置上踏過會有鋼琴聲的裝置後,66%原本搭電扶梯的人開始走樓梯,因為它非常的有趣。於是最後的註腳是:"有趣的東西可以明顯改變人們的行為,讓它們更好"(Fun can obviously change behaviour for the better.)
2014年5月5日
History is great and Life is great
今天我在家中修改程式時,我母親在客廳忽然驚呼一聲:「啊,破掉了! 怎麼辦...我把你帶回來的臉打破了」我走過去說:「什麼臉?給我看看」 然後她從地上撿起兩塊破掉的面具,說:「你從威尼斯帶回來的紀念品啊,對不起...不小心打破了」我看看"它們"(現在是兩個了)的樣子,說:「喔喔,這樣很好啊,我覺得這樣比原來還要好看~」我媽說要用強力膠把它們重新黏合在一起,我說:「不用,這樣比較有歷史的感覺」然後就回去做事了。

原本這個面具是一個普通的紀念品,但從我母親打破它的那一刻開始,它便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品了,就像是歷史上留名的那些文物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原本這個面具是一個普通的紀念品,但從我母親打破它的那一刻開始,它便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品了,就像是歷史上留名的那些文物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2014年3月30日
在人民成長之前,保護住重要的東西

上星期與我的國中同學一起吃午餐時,我們討論到了服貿的學運,她是從事會計業,我問她:『你們公司的人都怎麼看這次的事件?贊成還是反對?』出於刻板印象,我在她回答之前就假設已經在上班的人、年紀大一點的人會反對『反服貿』這件事情,沒想到她說:『很多公司裡面的人都嚷嚷著要去聲援,不過也沒有什麼行動就是了。』
接著她繼續說:『我個人是不太了解服貿內容啦,但是一群學生懂什麼,感覺就是被搧動的,我覺得霸佔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行為太離譜了。』聽到她這樣說,我就說:『我覺得你已經變成大人了,因為你說"你不太了解內容",但卻說"因為他們是學生,所以理念應該是錯的",我覺得至少要了解服貿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訴求是什麼,才可以講出這些話。』
有趣的是,在跟許多年長一輩的人討論時,他們皆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學生的行動,『學生容易被操控,這些行為一定是政黨的搧動。』『學生不懂政治、經濟,他們沒有權力和立場做這樣的抗爭活動。』大家不去了解服貿的內容、學生的訴求,而是直覺的"想像",學生,是個怎樣的族群,擁有怎樣的觀點,然後便直接判斷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在Line的世界裡還流傳著像這樣的文章:
一位朋友的兒子說:同學們都很崇拜在立法院裡抗爭的學生,敢把立法院的招牌給拆下來,覺得很酷;還說同學們都很想加入他們。...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你所謂的正義裡是不是帶著點私慾(想打知名度、對現實不滿、想為情緒找個出口……)謝謝你誠實的告訴我「是的,我所謂的正義帶了點私念……」
2013年12月25日
藝術家的視野(Artists' Focus)
這兩天看到從美國回來的朋友FB相簿中有一系列的相片,是中山地下街裝置藝術展的照片。
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張相片,因為那張相片的主角是這幾年不知道看過幾十次的台北火車站怪頭人。看到時我心想:『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裝置藝術還是會覺得很有特色吧!』因為我已經看過太多次,所以覺得它是個很平常的東西。
曾有人說過,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感知和快樂程度,其實不取決於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或說專注範圍 -- Focus)是怎麼取的。
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張相片,因為那張相片的主角是這幾年不知道看過幾十次的台北火車站怪頭人。看到時我心想:『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裝置藝術還是會覺得很有特色吧!』因為我已經看過太多次,所以覺得它是個很平常的東西。
後來我繼續延著相簿看下去,慢慢開始有種很久沒有的平靜感,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我朋友的注意力、視野在看這些事物,而他所帶給我的視野是專注、發現和凝視於單一事物的,而我很喜歡這種"注視單一事物"的感覺。
曾有人說過,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感知和快樂程度,其實不取決於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或說專注範圍 -- Focus)是怎麼取的。
2013年12月5日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認知都不相同,有人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旅行社的套裝行程,因此對旅行的印象就是『行程早就安排好了,到景點時待一段時間,然後就上車前往下個景點。』套裝行程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因此即使你很喜歡一個景點,往往也不能在那邊久留,因為下一個行程正等著你。
有時候套裝行程的內容不好,人們就會抱怨:『這個景點應該可以待久一點』、『這個行程好無聊』、『怎麼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車...』於是人們就會開始學習自助旅行,安排自己的旅遊行程,希望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過去對於"旅行"的刻板印象還是影響著我們,我們會想要踏過越多景點越好,彷彿沒有去到這些地方我們就損失了什麼。而且對於旅行時的突發狀況感到厭惡,如果這些突發狀況影響到我們拜訪"景點" -- 例如雨天時看不到日出、當天博物館臨時休館、某個名勝正在整修...,這些狀況讓我們有所損失,我們便會覺得自己很倒楣。
但若我們跳脫一點來看,"旅行"最重要的事情是走過這些景點嗎? 是回來時可以有照片可以分享到Facebook給朋友羨慕嗎? 當我們沒辦法踏過我們想要的景點時,這趟旅行就不再有意義嗎? 旅行到底是由"景點"所構成的,還是由我們在其中的每一剎那的"感受"所構成的?
2013年11月26日
雲圖: 被奴役者、欺壓者以及在高位的人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它的名字叫做雲圖(Cloud Atlas),裡面講述著六個不同時代的故事。包含黑奴時代的航海故事、未來擁有複製人的消費主義社會、記者與核電廠興建弊案...,在小說中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弱勢的族群,像是被販賣的黑奴,被當做物品使用卻又活生生的複製人們,他們在那個時空條件下,沒有能力、也沒有思想去解救他們自己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環境給了他們絕對的弱勢。
這些弱勢的人自己無法改變,但書中有許多人,處在高位享盡所有利益,卻選擇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 即使伸出援手的結果可能是被排擠,甚至死亡。身為貴族卻想解救黑奴,身為人類卻想幫助被當成奴僕的複製人,身為擁有高科技的人類卻幫助無法有任何貢獻的原始人...。
為什麼這些處在高位的人,不順其『自然』,讓弱肉強食自然的發生,去享用這個世界為他準備的豐盛果實?其實他們可以對於一切的不平等視而不見,並說服自己的良心說:『這些人的苦難與我無關,我的人生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要我用心 -- 像是經營企業、賺更多的錢、照顧家人、遊歷各國等等...』
這些行為是他們的選擇,這些在高位的人選擇去改善這個世界,如同比爾.蓋茲在離開微軟後便全力投入慈善事業中,他成立基金會去幫助非洲兒童接種瘧疾疫苗,並且因此拯救了將近600萬條生命。這不是件『自然』的事情,這是發自於他心中的信念。
(雲圖電影版預告片)
2013年10月24日
一沙一世界中的"真理"
(from: http://discoverystudentadventures.blogspot.tw/2011/11/10-mind-bending-facts-about-universe.html)
從小我就喜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預測事情的發展還有人的想法。對我來說,建立世界觀的過程的過程就像是推導數學式子一樣,你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有的想法(解答)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在這基礎下,推導出下一個正確的式子。
如果它像數學,那麼只要上一步是正確的,推導的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所學的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用正確的理論配合這些基礎,那麼推出的結果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A->B->C,就這麼簡單。
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所學到的基礎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認知"正確"的基礎不過是人們經驗的產物,而人們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微小的存在,這些"正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的經驗談,而我們卻總是自信的依據這些經驗,頭頭是道的對人說『這不可能』、『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翟本喬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黑羊, 和 Facebook 實習生的薪水』,裡面有個故事說
三個朋友出國去玩,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一隻黑羊。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覺得裡面的"律師"在找大家麻煩,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只有一半是黑色的羊,這種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何要做這種近似無聊的假設?
詩人讚嘆道:好奇妙哦!他們這裡的羊都是黑的!
工程師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有黑的羊。
律師再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至少有一隻羊,它面對我們的這一側是黑的。
嗯,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過』。
人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它會對靠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特別有感覺,它會去放大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每30秒在非洲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每30秒台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流感而死亡』(這是假的)、『每30秒你認識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型病毒死亡』(假的),這三個描述,最後一句話對我們的衝擊會最大,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看到、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並且感受到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自己周圍事件發生的頻率、遠近所構成的,只要一件事情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相信『世界就該是這樣運作的』。(可以參考: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2013年9月8日
Position Yourself
在這一連串席恩被虐待的劇情中,不管他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怎麼樣的求饒、拿出什麼樣的條件,都無法影響對方的決定,他手上完全沒有籌碼,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在此時,他完全被對方掌握在股掌之間,一點力量都沒有。
這段讓人難受的劇情,讓我想到了一位前輩曾跟我說過的一段話,那就是『要學會Position yourself,讓別人覺得需要你的存在。』那時候我不懂Position真正的意思,但當時聽完,卻在心中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
如同之前那篇『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中所討論的特殊英文單詞一樣,Position Yourself這個概念在中文裡也沒有很好的對應概念,用長一點的句子敘述的話,應該會是『找到你自己在關係、群體之中的定位』,例如在市場中找到定位、在職場中找到定位...以此讓別人不能輕易取代你。
但當時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 每個人在每個環境、每段關係上面都有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Position,或說是"勢"),而每一天、每一個事件,都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關係上的Position改變,也就是偏向優勢或劣勢,Position Yourself就是要去讓自己慢慢的朝優勢去移動。雖然和英文中原本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我也挺喜歡自己定義的這個概念。
我覺得在任何關係中、人生的路途上,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好的Position。
2013年8月18日
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
在大學時,曾經上過一門關於哲學的課。課裡面提到,當一個東西對一群人來說有意義時,人們就會為它取一個名字。當一個觀念必須被記住、流傳時,人們就會發明名詞和形容詞來表達、描述這個概念。
在某些早期少數民族中,「誠信」這個名詞可能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對應到的詞,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不需要誠信這個概念(可能因為大家都誠實以待,也有可能是因為誠信的人在他們的文化中活不下去)。這樣的現象在俄文中也可見到,如同這篇研究中所提到的,一開始他們的語言中只有"белый"( 白色的、亮的)和"чёрный"(黑色的、暗的),之後才出現紅色、黃色等詞(在紅色和黃色被"發明"之前,它們會被歸為亮的或暗的)。而在加勒比原始民族的語言中「靈魂」、「生命」、「心」,這些概念是用同一個名詞來描述的。
一個國家、文明的語言就像是一棵樹,一開始透過比手畫腳的根開始長出,然後透過認識、描述實體的物品開始長出分枝,最後透過彼此的交流、描述抽象概念來長出最末端的滿叢枝葉,甚至是充滿價值的果實。若我們站在語言的枝葉上看著那些還在長樹枝的時代和民族,會很驚訝為什麼他們的言語可以這麼匱乏。
在現代這個文化密切交流的小世界中,我們可以站在這棵長了5000年的樹上,去了解和探索另外一棵樹所擁有的特殊果實。在西方文化中Leverage(利用手中的力量、金錢,去槓桿爭取到十倍甚至百倍的力量、金錢)和Traction(產品或是文化顯著的吸引用戶族群,並且越來越好、越來越明顯)都是挺經典的概念。在中方文化中"禪"、"道"、"功夫"還有"關係",都是西方文化十分欣賞(甚至拿來商業包裝)的經典概念。
而我個人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特殊英文名詞叫做"Context",在中文裡我們沒有特別對應的詞。硬要對應的話,有人會叫它"上下文"、"語境"等等。有趣的是關於這個詞,中文似乎只使用在比較電機、資訊方面的術語中。
2013年6月9日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from: http://www.timescolonist.com/entertainment/television/games-of-thrones-adds-beer-to-menu-1.30124)
而等到他們成為『定義』,我們就不會再去思考對與錯,因為這就是他們該有的樣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人的作品都是當時時代的寫照、詩人情感的濃縮。古代有許多經典的詩詞、絕句、成語,由於太過經典,因此被編入國文教材,每個讀過國小、國中的人都能夠朗朗上口。
像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萬紫千紅、如花似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一諾千金....以詩詞來說,這些詩詞之所以會被選為國文課本內的內文,就是因為它們跟其他詩詞比起來更為值得一讀,或者說它們是這個詩人的代表作、當代的經典,但過去不知為何我只要回想起這些詞句,給我的感覺不是惆悵、高尚、豐富的情感、遠大的志向,而是廉價、押韻、打油詩、不經大腦的朗讀...。
以內容或是字詞結構分析來說,這些字句應該是包含著濃厚的感情和絕妙的押韻和文句構成,任何一個古代文學家都會讚嘆這些詩詞的美好。但對我們來說,它們不代表任何意義,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理解、想過它們的意思,我們只是背誦、當做玩笑一般的朗朗上口、當做是一個字都不能變動的考題解答。
因為這些詩詞已經被我們重新定義過了,透過背誦、考試、媒體宣傳,他們不再是博大精深的古文,而是現代的廉價文字消費品。
訂閱:
文章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