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

Work Life Balance

近來網路上流傳著兩篇鼓勵上班族們準時下班的文章,
一篇是姊妹淘我要閃人了!
另一篇是Mr. Jamie加班是一種癌
兩篇文章口徑一致的指出:
   在台灣很多員工會因為老闆還沒走,因此明明工作都做完了,
   還是耗在辦公室裏面,上上網、打打電動,摸到七八點後才離開。

看完我很想問,這是篇討上班族歡心的文章,還是這是台灣上班族的真實狀況?
在台灣的上班族真的可以"早就完成了工作",然後在公司敲別人MSN和玩Angry Bird?

我想在台灣的真實狀況應該比較接近這篇文章--爛蘋果和加班
大家不是工作早就做完了而不走,而是公司堆在員工身上的工作,
遠遠超過正常工時可以做完的量,因此大家必須要留下來將負責的工作做完。
在這個狀況下,早走和加班到底該怎麼拿捏,似乎就要看個人的心態...

對一個每天要定時到公司報到的上班族來說,工作到底是什麼?
    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是累積自己實力,投資自己的一個手段、過程?
    是認同公司想法,想要幫助公司成長卓越的一趟旅程?
    是一種生活,是人生一段不可取代的經歷?

我想對那兩篇文章表示贊同的人,主要應該認為上班是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假如是這樣,那麼我認為準時上下班是必要的、是基本的,是聰明的。
尤其在文中描述的那種理想狀態--工作都已經做完了,
更應該毫不猶豫地起身走人,因為在這個公司中,待更久的時間,
並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回家陪伴家人或充實自己、休息,
才是真正的Work-Life Balance。


2011年8月19日

3種人格

有一本在1989年出的工具書,叫作樂在溝通(Assertiveness at Work)
整本書的用詞和翻譯都非常的老派,讀起來感覺好像在讀20年前的文章
(1989到現在真的超過20年了...)
這本書據說已經絕版,應該很少有人有機會再讀到它,
但我覺得它的內容其實非常棒,因此把書的內容作個簡單的摘要。
----------------------------------------------------------------------------------------------------
每天我們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由於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
所以聊起天來、討論東西給人的感覺都會不太一樣,
假如硬要做個歸類,我們可以把自我表達簡單的分成三種類別。


1. 有自信的人 (積極)
有些人講起話來不卑不亢、態度很好
和他們聊天起來感覺很舒服,而且他們似乎隨時散發出一股自信,
卻又不會給人自大的感覺。

2. 自我中心的人 (侵略)
有些人講話則十分不客氣、喜歡用命令的語氣,找到機會就諷刺別人或酸人,
和他們講話(或說聽他們講話)會覺得他們十分不尊重別人,
好像世界上只有他們的要求是重要的,其它人的都不用考慮。

3. 沒自信的人 (畏縮)
另一些人講話起來總是唯唯諾諾,心中有想法卻常常悶不吭聲
和他們相處很累,因為必須要一直問他的意見,而他說出來的也不見得是他想要的,
常常聽到他們說:『你們決定就好,我都可以。』 『大概是吧』
『我覺得可以這樣做,但我也不太確定這樣好不好』
『我沒空弄耶,但要給我弄也行啦...』

2011年8月14日

Google Authorship設定 (續)

上個星期寫過一篇
Google搜尋結果出現Google+ profile? (如何設定Google Authorship)
那時候寫了一句:
"依據國外部落客的說法,設定成功後要過大約一個星期結果才會顯現"

結果過了一個星期後...還是沒有顯現在Google搜尋結果上,
因此我又再去搜外國的部落客們都怎麼說的,結果發現我還漏掉不少步驟...

由於這邊只是做個補充,就簡單的列出主要的項目吧!

1. 自己的Google+的個人照片必須清楚的顯示自己的臉。

2. 自己至少要+1過一個網站,並要在+1的tab按下編輯個人資料,
   勾選"在個人資料中顯示這個標籤"
  之後當Google爬到屬於你的網頁,便會自動幫你加到你的+1下面去。

Facebook的精準行銷

昨天看到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只要去FB
右上角的"帳號"-->"編輯朋友列表"-->左邊的"通訊錄"
就可以看到所有用智慧型手機使用Facebook的朋友們的電話號碼(好繞口):

很多人說Facebook偷偷將使用者資料蒐集起來,使用者都不知道,
說這功能很邪惡,但其實我覺得還好,它的目的只是要讓大家更容易找到可能的朋友,
除了自己,其他人也看不到我們朋友的電話聯絡簿,並沒有資料外洩的疑慮。

這讓我想起有一天晚上也是挺無聊的,因為在FB看到一個設計雜誌的高階主管,
發表了一篇創意人和工作求職的文章,姿態擺得很高,
感覺來求職的人都是自以為有創意以及沒有辦法將創意轉成公司金流的人
下面卻有一大堆人留言按讚,有點不是很贊同想要回文,卻發現我不能回...
(因為FB是朋友和粉絲制,因此不是朋友和粉絲就不能講話,無怪乎所有推文都是講好話)

上面這段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到她的首頁一看,發現她的朋友有2000多人,
遠遠高出我周圍任何的朋友、同學和同事,於是我就開始隨意觀察周圍朋友,
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數量,然後把數量和他們的身分個性做個連結,
結果發現,其實光從FB朋友數,就可以把周圍朋友的類型做個簡單的分類:


    0~100: 幾乎沒在用Facebook
100~200: 不太喜歡交際, 或說對朋友的定義嚴謹, 不喜歡亂加朋友。
200~350: 工程師或是以學業為重的正常大學生。
300~400: 討人喜歡的女生,或對大家都很好、中規中矩的大學男生。
400~550: 出國念研究所的正常大學生。挺會聊天、善於和人相處的男生。
450~650: 可愛的女生,帥哥。或是參加過不少台灣的活動。
                或時常run一些project。參加交際性社團。
650~900: 正妹,參加或舉辦過一些對身邊的人有影響力的活動,人見人愛。
800~1000: 許多有影響力活動的leader,愛玩,個性開朗,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900~1300: 家世良好,參加許多國際交流活動的人,其中夜店咖很多,
                  大都走商管學院,出國玩就和吃飯喝水差不多。
1300~2000up: 將FB當做自己個人品牌平台在經營,多為上過雜誌或是常去演講的人。

2011年8月10日

創意的源頭

之前在看TED演講網,有人把這個演講網中的內容翻譯成中文,
我看了幾個,幾乎每個都有很大的收穫,
他們都是太好的演講者,所用的詞彙精妙貼切而優雅,
我最喜歡的是"與天才繫手合作"(Nurturing Creativity):


它的內容是,一個寫了一本國際暢銷書的女作家,分享她對於創作的"信仰",
用信仰這個詞是因為,她講的是一個觀念,讓創意工作者可以在心靈上達到安定。
為什麼創意工作者,作家、作曲家、舞者、設計師、歌手、畫家,
他們在心靈上會無法達到安定?
為什麼這麼多沒有用毒品和酒把自己毒死的歌手,最後還是死於自殺?

因為--拿這個女作家來說,(她是"走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原作者)
大家會問她:『妳不怕妳這一輩子都無法再寫出,比上一本書更好的作品嗎?』 
過去成功所造成的壓力,會把創意工作者壓死,
創意人無法保證自己未來可以做出比過去更好的作品。
於是她提到,古希臘人相信,創意是一種伴隨神性的幽靈,
從遙遠不可知的地方,走向人類,由於一些不可知的原因。

2011年8月9日

Simple is...

最近領悟到,生活過的簡單就是一種幸福,不論是辛苦或是輕鬆。

當一個人變得太複雜時,想說的不敢說,想做的事情或許敢作,
但是太多、太複雜,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讓人變得心煩氣燥。

當選擇很少時,我們會從中選擇最好的,並且盡全力去追求那個我們認為最好的,
並且當得到時,我們會感到非常的喜悅而幸福;

相反的,當我們有無限的機會可以去選擇時,我們開始挑剔,
並且常常會放棄眼前,去尋找更好的。

其實,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放棄了眼前已經可以把握到的,費盡心力去找尋,
找尋一個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當找到後,卻又不去珍惜,不把自己全心放進去
反而在此時又興起另外一個念頭"這真的是最好的嗎?"
於是又開始找尋更好的,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


最後,什麼東西也沒有得到,就算得到了,也不滿足,
因為還有更引起我們注意的好東西。

最後,在我們浪費了青春年少後,回頭一看,才發現,
自己的美好時光,全都浪費在找尋"更美好的事物"上
而之前放棄過的東西,我們卻完全沒有享受到。

2011年8月6日

賽德克‧巴萊 -- Seediq Bale

變型金鋼3剛上的時候,我和同事在討論說要不要去看,
我跟同事說:"感覺不去看就虧了阿" 他說:"蛤,虧什麼?"
我說:"感覺這種大成本大製作的片子,就很像是很多觀眾集資給他們,
然後他們作出特效和規模很驚人的電影,讓大家用很低的價錢(相對製作成本)
就可以進電影院看到。這樣不去看不是有點虧?"

舉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來說,這樣的片子就很像花博,
每個人繳一些錢給國家,於是國家有力量辦一個十分大型的活動,
這種活動非常大,大到以個人的力量,一輩子都無法完成
但透過集資(繳稅),每個人都可以花少少的錢進去參觀。

既然這是一個 多人投資-->製造-->低花費得到高享受 的過程,
那有參與投資卻沒有去享受不是就虧了?

Anyway,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最近我看到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預告片:


打開連結的時候我想:
這是在講霧社事件的吧,那個事件現在的台灣年輕人都不太在乎了,會好看嗎...
當聽到霧社事件的時候,我只想到國中課本和紀念硬幣,感覺有點俗氣。
在我的印象中,那就只是一場暴動與鎮壓罷了,以台灣的水準能拍得怎麼樣?

但預告片我只看了10秒,想法就完全改變了,
電影裡面透露出來的尊嚴氣氛、情緒,還有運鏡的方式
都和我所認識的台灣電影差太多了。
看完我心想:"這也拍得太好了吧? 這真的是台灣拍的嗎?"
裡面的原住民不是我想像中喝著米酒,愛唱歌、跳舞,
整天笑得很開心,但被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原住民。
他們是那個時代,真正有自己的信仰、尊重自己的文化圖騰、
骨子裡有殺厲之氣的原住民。


2011年8月3日

Google搜尋結果出現Google+ profile?  (如何設定Google Authorship)

今天在機緣巧合下,使用美國的Google搜尋了"google trend"這個關鍵字,
隨意瀏覽一下,發現搜尋結果旁有讓人吃驚的東西...



在公開的Google搜尋結果中,竟然有屬於社群網站的Google+ profile連結在旁邊
(有看到嗎? 就是旁邊那個圖像,寫著Matt Cutts的)
由於這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就上網查了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Ref:
Getting Your Thumbnail in Google Search Results
HOW TO IMPLEMENT REL=AUTHOR

查了一下發現,根據一些美國的部落客的說明,這是Google的新功能!

這功能允許Google+中的使用者,在自己的網頁中加入一些html tag,
然後於Google+的profile中作簡單的認證後,
就可以在Google的搜尋結果中顯示作者圖像和Google+ profile連結。

經過這樣的設定後,不僅僅會讓自己的圖像出現在搜尋結果旁(十分醒目)
它甚至還會影響整個Google的搜尋結果

Google+的使用者,可以透過Google提供的簡單機制,"認領"自己的網頁
而一但大家都認領完成後,Google便可以知道現在這個網頁屬於誰、
他在Google+中的聲望是否夠高,並依此決定這個網頁是否該排名高一些。
(像LinkedIn或是DropBox創辦人的文章或網站應該會排挺前面的)

未來專業版的Google+聽說會有像Facebook的粉絲頁,
提供明星和公司品牌自己的profile頁面。
只要這個認領機制建立起來,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廣告和宣傳平台。
(想像粉絲頁的擁有者認領了許多網頁,而這些網頁可以依某種機制
 例如:計算Google+中+1的數目、別人加自己到社交圈的數目等項目
 使自己認領的網頁排在比較前面,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嗎?
 大家就不用請人做網頁SEO做這麼辛苦了,只要經營粉絲團就好。)

這樣的網頁認領機制,叫做Google Auth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