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看TED被看過最多次的演講們,其中有一個演講它的名字叫做『脆弱的力量』,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演講到底要說什麼,但看完之後我的收穫很深。
演講其實跟『脆弱的力量』沒什麼關係,它主要在講,或許我們不該強求自己變成完美的人,相反地,我們該擁抱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由於演講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我覺得講者有些地方雖然有講到重點,但邏輯沒有串在一起,文中我就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了。)
講者Brene Brown生來是個很要求自己的人。當別人覺得"Life is messy, live it"(生活生來就是一團亂,接受它吧),她則會說"Life is messy, clean it up."(生活一團混亂,那就想辦法把它整理乾淨)。
她曾經做過一個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們害怕、羞恥背後的原因,她想要找出這些人們脆弱的因素,並且協助人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她指出,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害怕失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 愛與歸屬感。
我們害怕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發現後,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再值得被連結,不再願意跟自己說話、不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不再願意愛自己。當我們犯了錯,我們覺得羞恥,因為我們害怕會因此失去連結的資格。當我們越害怕失去,就越會產生"我還不夠好"的想法,不夠瘦、不夠聰明、不夠有錢、不夠漂亮...
這樣的害怕,看在Brene Brown的眼裡,就代表著脆弱。假如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加強自己變得更好? 不夠聰明就念書、不夠漂亮就打扮、生活一團混亂就面對解決它、上台演講會感到害怕就練習練習直到能夠克服它。這些脆弱應該要被面對,並且被擊敗。
她計畫花一年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越鑽越深,最後卻花了六年的時間在上面,期間她做過了數千個訪談、整理了非常多的資料,最後找出了問題的結論,一個違反直覺的結論。
她發現我們不該抗拒脆弱的發生、試圖抹滅它,相反地,我們應該擁抱脆弱、接受它的存在。
在實驗過程中,她發現可以把訪談的對象中分成兩群,一群是真正覺得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們有很強的愛跟歸屬感。另一組則是陷在掙扎中的人--他們總是在想自己是否夠好。
而這兩組人在中心思想、道德方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同,真要說不同的話,那就是那群覺得自己有愛跟歸屬感的人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並值得擁有歸屬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廢話,但請耐心讀下去)
她說這群有歸屬感的人都擁有三樣東西,第一樣是勇氣(Courage)。Courage這個字源自於拉丁語,而拉丁語的字根Cor代表的是心(Heart),這個字最原本是指一個人全心全意(with whole heart)的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這群人都擁有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勇氣。
第二,他們有同情心。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因此能夠體諒自己的過錯、對自己好、不苛責自己,同樣的,他們也能夠以同樣的標準對別人好。相反地,一個嚴格對待自己、無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人,當看到別人的錯誤、懶散、脆弱,是不會有同情心的,他們只會覺得,這些人為什麼不堅強一點、努力改進自己? (過去的講者就是這樣的人。)
第三,他們都和他人有真正的連結。所謂真正的連結是,這些人願意放下『想要成為的自己』,做真正、原本的自己,並且以這樣的姿態去和他人連結,而不是藉由追求任何"客觀的美好" (金錢、卓越的人格、地位、外貌...),以『完美但虛假的自己』去和別人做連結。
這三件事情串在一起,可以推出一個核心概念,那就是這些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脆弱、不完美的,而且他們從心底相信,那些讓他們脆弱的事情,同樣的也讓他們美麗。他們可能也會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但他們不認為自己的脆弱是缺點、是該被消除掉的。
他們覺得脆弱的存在,是必須的。
他們願意去做那些『不確定會有好結果』的事情,也願意去說『我愛你』,願意全心全意(whole heart)投入一場不知道結果的比賽、事件、戀情。
這就是她的研究結論,若想要有愛和歸屬感,你就必須『接受脆弱』。
最近剛好有一部電影講到類似的內容,是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劇中的男女主角正好站在『接受脆弱』和『讓自己精進』的兩端,男主角的家庭、人生態度以及對他原本婚姻的態度,全都勾勒出他是個勉強自己上進,希望藉此建立信心與愛情連結的人。若仔細看電影海報上的文字,那麼上面所敘述的就是他們這兩端的認知。
『我輸給了脆弱,但是我贏回了我的人生。』
她發現即使脆弱衍生出『害怕、羞恥和自我懷疑』,但同時它也帶出了『喜悅、創造力、歸屬和愛』
她發現假如我們不接受脆弱,我們就會『麻痺』它。我們會用各種方式去麻痺它,購物、藥物、酒精、虛擲慾望...。但當我們麻痺(不再感受到)脆弱、害怕、悲傷、失望這些感情,我們同時也會無法感受到喜悅、感激、快樂...。於是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可悲。
然後我們開始透過追尋外在的目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工作上進、有錢、有地位、有公認的品德、把事情做對...。
無法面對自己脆弱的人,對於任何不確定的事情,都想要有個確定的答案,他們沒辦法去面對未來『可能的錯誤』,只要一想到可能犯錯就會不安。
在同時,他們會不斷的責怪別人,為什麼呢? 在心理學裡面,他們是這樣描述責怪的: 釋放痛苦與不安的方式之一 -- 他們需要不斷的釋放自己的痛苦和不安。
在心裡深處,他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與連結,這些只是他們外顯出的不安與掙扎。
當我們軟弱時,我們以為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否則會不值得被愛。但當我們努力要變堅強、忽略所有質疑自己脆弱的情緒時,我們忽然發現周圍的一切沒有辦法讓自己快樂了,當你看到軟弱的事情時會開始批評。當自己不合"堅強"的標準時,我們會責備自己。最後我們會去麻痺這些自我質疑的情緒、害怕與掙扎的情緒,同時也麻痺掉所有喜悅、快樂、感激,然後有一天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感情、沒有連結,剩下的只有麻木。
但如果我們知道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抗拒脆弱、害怕自己不值得,或許我們可以自己治療自己。
我們可以開始接受自己犯錯,當我們犯錯時,我們只要說『我很抱歉,我會補救回來的。』那就夠了。
我們可以嘗試讓自己被"看見"。不要害怕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會被別人看見,坦承這些脆弱是存在的。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會犯錯、害怕、挫折、不安,需要休息、放鬆、連結....。藉著將自己的不完美讓別人看見,我們便能慢慢接受自己,獲得真正的連結。
有一部漫畫剛好在講這樣的主題,叫做異變者。(內容有些奇想與黑暗,可能不適合所有人。但背後要闡述的道理和這個演講是一致的。)
小時候我們是軟弱的,但我們被父母、師長、學校、社會教導要堅強。但或許這些教導會讓某些人做過了頭,變成『用優點和成就來推砌自己形象的人』,堅強但失去了感情和連結。於是我們又要開始重新學習,學會擁抱軟弱,接受自己身而為人的軟弱,讓自己被看見,重新贏回自己的人生。
講者在演講接近尾聲時說:
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我們就會停止抱怨,並且開始聆聽,我們會對身邊的人更溫柔仁慈。
我們要求自己完美,然後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
當我們看著自己手上完美的小嬰兒時,我們會對自己說:『喔,他真完美,我要想辦法讓他保持完美。認真念書、十項全能然後保送哈佛。』
不要這樣,我們該做的是對他們說,『你知道嗎?你不完美,即使你在這個世界中必須體驗矛盾與掙扎,但你值得愛與歸屬。』
沒錯,即使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我們還是值得愛與歸屬。
希望我們都能擁抱脆弱,贏回自己的人生。
可以阿,歡迎分享!
回覆刪除異變者蠻好看的!
回覆刪除挺不錯~ 融合奇想和心理學,前面幾集很精采!可惜後面幾集奇想元素變少了些
刪除http://www.amazon.com/New-Earth-Awakening-Purpose-Selection/dp/0452289963
回覆刪除This book talks about all of it.
我覺得她講的完全是屁話,什麼"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愛與歸屬感",簡直是放屁至極。
回覆刪除根本不是。
哪是害怕失去連結,事實是害怕被陰險的人汙名化,害怕環境被垃圾充斥,害怕生活被雜物瑣事充斥,害怕怕最愚蠢最自以為是的人拿著麥克風,害怕奴才拿著皮鞭奴役人類。
被污名化的結果是? 如果你不害怕失去"名",那為什麼要怕被污名化? 你怕的不就是污名化後,別人看不起你,不願意與你做連結嗎?
刪除環境被垃圾充斥的確是個社會問題,但由於它不會"即刻"影響到人與人的連結,因此我相信大多數人的感覺是"擔心"而不是"害怕"。
剩下的三個事情都會引發人的負面情緒,但他們所引發的感覺是"害怕"嗎? 還是無奈、憤怒、怨恨? 他們跟羞恥與害怕有什麼關係嗎?
個人認為這只是因為或許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根本不算什麼,社會結構性問題和全球污染問題才是人類該去面對的問題。但自己有一個觀點,就全面否認別人的論述,這樣的思想也未免太過狹隘。
"歸屬感"是什麼意思?
刪除是一個人在國家、社會、組織、一個地區或是一件事物的"認同感"、"接納度"。
為什害怕被汙名?因為怕失去在目前所擁有的事物、怕與人失去連結,失去了歸屬,
為什麼害怕環境被垃圾充斥、害怕生活被雜物瑣事充斥?
因為你失去了對於這個懷境與生活的歸屬感,
害怕怕最愚蠢最自以為是的人拿著麥克風,害怕奴才拿著皮鞭奴役人類...,
同樣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害怕失去了歸屬來做為說明。
不過我覺得你似乎沒有理解這篇文章跟影片的論述,因為你所提出來的觀點好像跟他的論述沒關係...;再來十分同意版主的話:『但自己有一個觀點,就全面否認別人的論述,這樣的思想也未免太過狹隘。』
要認同別人 或讓別人認同自己 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反之 是也好 不是也好 對與錯 本來就是一大多數去決定的
刪除"...Blame everything without conversation."
刪除你印證了講者的話.
匿名大亂鬥~XDD
刪除XDD
刪除匿名2013328,我就用號碼叫你好了
刪除建議你去跟Brene Brown直接對談如何
給樓上的朋友。
回覆刪除心理學有個論點,在有情緒的前提下,說別人什麼,實則這個點存在自己的身上。對外界的種種反應,只是對待自己的一種反射。意即,說別人沒有搞懂,事實上正是自己沒有搞懂。一個總是說人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實則搞不清楚狀況的是自己。
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害怕失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 愛與歸屬感。
這句話的邏輯,是百分之百貫通的。你不懂,你覺得放屁至極,那是因為你尚未瞭解到那麼通透。這中間還有一層關係,需要時間,也就是生命的經歷,用生命的厚實,去體會。甚至還可以用知識和基礎、資值和天賦,去理解貫通。
您用到這麼強烈的字眼,顯示您的怒氣,那麼你生氣的點是什麼?是什麼共振到了你的內在?
沒有署名而選用暱名,您用隱藏的身分隱匿了自己的真實,然後攻擊文章中的內容,甚至本文撰文者的部分論點,這樣的行為看在瞭解的人的眼裡,只知道,一、你被共振了,你有共同的點,你害怕,你感到羞恥,而你的隱匿,顯示你正在隱瞞什麼。所以你也許該問問自己,你害怕的那個點,你要讓它躲到什麼時候?(對你的生命)你真實的內在,你要反對自己到什麼時候?
對您的生命而言,處理這些,會比您在這邊發表文字攻擊別人,要實用多多了。
ps
只要攻擊,只要有反應(情緒)(更白話一點,就是怒氣),就有「點」。有點就是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而非訴之外界,什麼都宣洩到外界去。什麼都是外界的問題(對生命而言,話都是說給自己聽的,人生也唯有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怎麼對待自己,就怎麼對待外界,也沒有什麼外界與自己,什麼外界的敵人。所以想來,您與自己的關係看來挺差的,因為您態度惡劣,還匿名攻擊),再言之鑿鑿的話,都只是無理取鬧的咄咄逼人。
沒有修養,更欠缺深度。更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對自己的成長,毫無誠意,也沒有基礎。什麼都不瞭解(也就是只明其一,未有其二,甚至其三),就無的放矢,更是通顯自己的無知。
所有的關鍵點,都在情緒。我對您的回文沒有情緒,只是希望說明讓您瞭解,勸解您回頭去與自己連結,對待自己要有點誠意,意思是,對「自己和自己的關係」的這一點,要有誠意。與其與別人興戰,不如檢視自己。無意筆戰,所以您的任何回覆,我也不會再來回覆。沒有意義。只是想替撰文者發個聲罷了。
ps2
刪除自己怎麼對待自己,就怎麼對待外界,然後外界就怎麼對待你,然後結果就呈現。一切都只是自己內在的一種現象的成果化罷了。
如果你對待自己沒有愛,與歸屬感。那麼你對於什麼,都只會是反對的。你的害怕,永遠會擋在你與自己的內心之間。
鎮楠~
刪除hi
刪除神說
回覆刪除懺悔即得救
也是要承認自己的軟弱
接納了自己的軟弱卻又不放棄希望而祈求
http://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listening_to_shame.html
回覆刪除您好,我很喜歡您的文章
在這邊與您分享該講者在之後關於羞愧感的講題
也有分享她在此次演講過後的心路歷程
也謝謝您寫那麼清楚的文章讓我更能理解演講的意義
感謝!
謝謝你的分享連結,早上把它看完了~
刪除之後有時間再把這篇演講內所提到的『Shame』和『Guilty』的根本不同補充上去!
very nice share.
回覆刪除Thanks a lot.
謝謝你的文章,很好看^____^
回覆刪除其實我覺得一開始那位講者也沒什麼錯,讓自己更好,追求更好的職位等都不是不好的一件事,但是她忘了柔軟,忘了將心比心。
我是一位19歲的學生,我愛我自己,覺得自己很棒,但是同時也覺得自己有改進的空間,例如:說話有點直。這件事是缺點也是優點,或許對很多人來說,它是缺點,但我喜歡我這點,不過我習慣在說完話或做完一件事後,想想看剛剛自己的作為有無不妥之處,如果有不妥,那就做補救,如果沒有不妥,那便是最好。
我猜想,那群有著愛與歸屬感的人應該也是很棒的人,他們的脆弱在我們眼裡大概也不是什麼缺點,能夠體諒、有同情心、做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是很耀眼的。
(反覆看了這篇文章,才大概抓到重點Orz)
謝謝!
聽你的敘述,你也是擁有愛與歸屬感的人阿~
刪除Great!
我覺得這個「愛、連結、歸屬感」,有問題,為什麼?
刪除因為這個「愛、連結、歸屬感」感覺是希望「別人認同」、希望得到「名」,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親密感」,但當放開這個「愛、連結、歸屬感」的時候,才容易面對真實的自己,
較不怕別人的否定。
既然放開了「愛、連結、歸屬感」,怎麼會再去追求愛跟歸屬感?
不二分、不對立、不思善、不思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接受面對、直下承擔。
回覆刪除講者Brene Brown的書出版囉,可以參考看看,演講的內容在書中有比較深入的闡述。
回覆刪除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1951
我覺得這中間有個很有趣的連結:
回覆刪除1.人會害怕自己沒有歸屬感跟愛,所以害怕自己不完美。
2.因為害怕自己不完美,所以要擊敗脆弱、不接受脆弱。
3.不接受脆弱的人就沒有愛和歸屬感。
所以從1到3得到的結論是,
害怕自己沒有愛和歸屬感的人最後得不到愛和歸屬感。
莫非這是傳說中的放手才是擁有?
另外補充,
刪除所以得到123的因果關係後,為了避免最後成為「沒有愛和歸屬感的人」可以對於前面幾項進行改進:
a.不要害怕自己沒有愛和歸屬感,接受自己就是沒有愛跟歸屬感這件事。
b.清楚一直都有人無條件給予愛和歸屬感,所以就不用害怕沒有了。
c.不要害怕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d.不要害怕脆弱,接受脆弱。
b.c.d看起來都是這個演講要表達的
但是達成了任何一項,就不再符合1.2.3的因果循環關係了
只是這之間的gap還是有點大,因為其實最大的問題依舊是要如何從這種因果循環當中跳脫出來…
那就是大家理智上都知道,情感上卻作不到的事情了,
也難怪講者花了這麼多年:)
分析的很有道理~
刪除感覺『不接受脆弱以及自己不完美』和『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和擁有歸屬感』是一體的兩面。人們很難說服自己去"相信"自己原本不相信的東西(要擁有愛和歸屬感的條件是,要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愛和歸屬感,這很困難而且根本上無法做到)
相對來說,接受自己身而為人的脆弱、自己可以不用這麼完美,即使身為一個不完美的人也值得被愛這種"概念",或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實踐。
而當人們能做到這點時,一體兩面中的另外一面就會慢慢被破解,慢慢體驗到即使不完美、自己本身也是值得被愛的,最後或許就能全然相信"自己本身"值得擁有愛與歸屬感這件事。
這個道理之前有思考過,
刪除不過我覺得這篇和我認為的有些不同:
我認為不要一直想要在別人面前展現美好的一面、收藏不好的一面,
而是自己是怎麼樣的,就展現怎麼樣的一面,放棄了偽裝和防備、無所覆藏,
就好像讓別人看到了你真實的一面,好的、壞的,
這樣就是放下一個重擔。
但是「歸屬感、愛、連結」是不是那麼重要,我是打個問號。
1.
這篇文中說:「害怕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發現後,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再值得被連結,
不再願意跟自己說話、不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不再願意愛自己。」
我是覺得有那麼一回事,不過後面又說:
「覺得自己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加強自己變得更好? 不夠聰明就念書、
不夠漂亮就打扮、生活一團混亂就面對解決它、
上台演講會感到害怕就練習練習直到能夠克服它。」
如果加強自己是為了與他人連結、或的別人的認同、肯定、希望得到親密感,
那麼這應該也是隱藏了「害怕失去」、「懊惱失去」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念書可能是為了別人的讚賞、認同,
我打扮也可能是為了別人的讚賞與認同,
這樣大概會延續「擔心」的想法,甚至患得患失、自傲、自卑。
2.
當別人都做出錯誤的行為或決定,如果自己為了「歸屬感、愛、連結」,
就不容易跳多出來做出正確的決定,甚至承受別人的訕笑與惡言。
3.
一些「不良團體」、「不良心靈成長組織」甚至「邪教組織」會利用很多人對於「歸屬感
」的需求,對新進成員超級親切,甚至會使用一些這團內才懂的語言、術語、生活方式和
外界區隔,製造凝聚力,甚至會讓你什麼都依賴這個組織,如果沒有跳出來的勇氣就完蛋
了。
4.我覺得一直想要有「歸屬感、愛、連結」的人,似乎比較容易寂寞。
和這個有關係的我覺得還有:
想討好別人、要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想要吸引異性的目光、
想要得到大家的掌聲、想要得到別人的感謝、
想要證明自己的優秀(甚至可能產生競爭、樹立敵人、驕傲、自卑)..等等。
不知道我的想法有沒有盲點,原本想說不想講出來,怕萬一誤導別人,
所以我只能說就當個交流探討。
"我是覺得有那麼一回事,不過後面又說:
刪除「覺得自己不夠好,那為什麼...就練習練習直到能夠克服它。」"
這是講者過去"對抗"脆弱時的想法,這種心態的產生往往是如你所說的「害怕失去別人的讚賞、認同」,這也是講者多年後體悟到要放下的--並不是這場演講所鼓勵的行為。
而"一直想要有「歸屬感、愛、連結」的人",通常就是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歸屬感、愛的人,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是必須要"爭取"的,也就是我們必須靠良好的行為和種種外在條件來"獲得"。一個認為自己擁有這些東西的人,是不會"一直想要"這些東西的。因此,正如你所說的,這些人比較容易寂寞。
個人認為歸屬感、愛與連結是人生而活在這個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利用這些需求的不良團體是非常可惡的,但他們的存在,並不代表有歸屬感這種需求是錯誤的。
謝謝你的交流,不知道有沒有抓到你想討論的重點 :)
可是,「愛、歸屬感、連結」這畢竟不是自己意志所能掌握,
刪除環境不可能會一直順自己的意,比較能掌握的是自己怎樣看待和轉化。
我也是覺得不要隱惡揚善(本文開頭),這可以減少某方面的負擔。
但若是寂寞、悲傷、脆弱、羞愧可以免除,不知道你會如何抉擇?
如果是我,我選擇離開這些。
無法擁有的,一直想要擁有,
而已經擁有的,難保沒有失去的一天。
那麼,要怎麼才能擺脫這個束縛,永遠不被動搖?
所以這個歸屬感,真的那麼可靠?這正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不知道是我語言邏輯不好,還是怎樣
回覆刪除看了5次都看不懂,好像是在繞口令
是說看不懂你上篇那文嗎?
刪除哪個地方看不懂?
主旨是說,歸屬感常常是得失之間,不甚可靠,要如何解決?
原諒自已就是原諒別人→有點貼近原po的味道了
回覆刪除感謝你的整理,也讓我發現這段影片。
回覆刪除面對迷途的自己,能夠看到這段影片真的很開心。
很棒的整理,激發許多思考!反覆看了很多次,也找到目前自己需要的部分;全然地接受自己,不論好壞、願意嘗試、冒險,即使不確定結果如何...
回覆刪除我認為「想要成為的自己」並不等於「完美但虛假的自己」(不確定這是不是你的含意,但語意會讓我產生這樣的連結)。
另一方面,我完全同意接納自己的脆弱、在人前展現真實的自己能讓人比較快樂,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與錯誤,第一件事就是檢討並思考如何把它做對做好,以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自我實現的需求相較於愛與歸屬是更高的層次。
同意你說『想要成為的自己』不等於『完美但虛假的自己』
刪除這篇跟影片裡面所要說的,應該是『不要因為害怕不夠好的自己會不被別人接受,而去追求完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隱隱約約害怕失去連結與愛,而去追求完美的自己,這最後會造成痛苦麻木的自我。
而如你所說的Maslow需求理論,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最高的層次。但那樣的自我實現應該是本著於『自我信念』,而不是『害怕失去』。例如說: 為了改變世界所以要創業成功,為了要創業成功所以要把自己的不足改進。
但有些人的出發點是: 我要創業成功所以要改進自己的不足,而我要創業成功的理由是,這樣我才有價值(隱含害怕失去和質疑自我)。這樣的自我改進,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改進。
這是我對於演講的理解,很高興有不一樣的討論 :)
agree, 謝謝你的分享!
刪除關於您說的「以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自我實現的需求相較於愛與歸屬是更高的層次。」我認為是先滿足了較低層次,才能進一步往上層追尋。所以人必須「先」滿足了被愛的感覺,再來是滿足「自尊」,才會「有餘力」想要自我實現(開公司之類)。而且近代Maslow理論也被質疑,是一個可以更加完整的理論,並不是全盤正確的。
刪除沒有問題~ 所以是由我個人去張貼嗎?
回覆刪除若您有臉書帳號,歡迎直接加入社團,分享您的部落文,也歡迎繼續參加後續的分享活動。若不方便,我們就直接幫您轉貼囉,謝謝!
回覆刪除我剛試著加入社團,但似乎還要經過認證...
回覆刪除不然還是你們直接幫我轉貼就好~ 麻煩了 :)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感謝您參加布芮尼‧布朗新書《不完美的禮物》【不完美,是一份美好的禮物】心情分享活動,恭喜您獲得《不完美的禮物‧練習本》一本與心靈工坊書香隨身碟8G一個。
請您將下述通訊資料於2013/8/18前email至mira@psygarden.com.tw(請勿回覆臉書訊息),獎品贈書將在2013/8/31前寄出給您,謝謝!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洽詢:02-2702-9186 *21許小姐
祝福您
心靈工坊 敬上
2013/8/9
-----------------------------------------------------------
[信件主旨]
得獎人資料:《不完美的禮物》【不完美,是一份美好的禮物】心情分享活動
[信件內容]
‧臉書(部落格)暱稱:
‧真實姓名:
‧收件地址(含郵遞區號):
‧連絡電話:
--------------------------------------------------------------
可以留言嗎? 其實這本書看過後只有一個結論 這是詭論大成
回覆刪除接受脆弱不等於接受有缺點的自己 一個人的脆弱從來不是來自自己的各種不完美 而是心靈上的無知
就是這樣而已 該改變的是心靈上無知 而不是就此安逸 就此要求或者希望他人接受你的缺點
缺點不改就是缺點 不是什麼可被寬恕互相原諒進而達成美好社會的東西
不去解決無知的問題 不去努力改進 就用這樣自我催眠還倡導不問原由只同情弱者的詭論
這是更加無知的結論
您所說的有缺點要改進,我很認同。但是,我認為在這裡:有缺點要改進,跟Brene Brown所談的連結:羞恥與脆弱,是不同的命題~
刪除謝謝你的讚賞 :)
刪除很棒!!可以借分享嗎:))
回覆刪除歡迎分享喔 :)
刪除你寫的真的非常好!!! 淚光閃閃
回覆刪除給陷在掙扎中的人指出一個方向,
我是這類人,很努力,認真,但又沒自信.
身邊也會有愛跟歸屬感的人事出現,
以不同形式來給我們勇氣,
我自己無法描述那種情緒,但你寫出來了,
你的文字很溫暖!
當有力量後,也要變成別人的力量和勇氣,
謝謝你! 感謝你分享的愛
"即使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我們還是值得愛與歸屬。
希望我們都能擁抱脆弱,贏回自己的人生。
謝謝你分享了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betpark
回覆刪除tipobet
betmatik
mobil ödeme bahis
poker siteleri
kralbet
slot siteleri
kibris bahis siteleri
bonus veren siteler
K4Y08
مكافحة حشرات zvmgMMcB6a
回覆刪除مكافحة حشرات 7kpAVNnSO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