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行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行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4日

『愛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II



在今年一月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當時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幸運的衝上了排行榜的第二名,但後來我們又有一次嘗試,卻以失敗告終,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這兩次的衝榜經驗有何不同,還有『台北食記』為何要轉換成為『愛食記』。

愛食記App:
iPhone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pp簡介

由於我們自己身為使用者,覺得台灣目前又沒有一個專門為了"精緻美食"所作、夠好的一個App服務,因此在台灣許多的美食資訊都來自部落客的前提條件下,我們選擇作一個專門整合、推薦精美餐廳的App,希望能讓使用者不用透過Google也能找到好吃的美食。


因此我們依據不同縣市來整合當地食記,並依照縣市來作每週、每月的食記排名、推薦,想讓每個地方的使用者隨時可以知道當地最近有什麼新餐廳、好餐廳。

經過幾次的改版後,『愛食記』就誕生了,取名叫愛食記是因為台灣很多厲害的網路公司都以"愛"開頭,例如"愛評網"、"愛情公寓"、"愛料理"、"愛瘦身"、"愛卡拉"、"愛合購"、"愛魅奇"...,所以我們也隨後跟進。

2013年6月9日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在這世界上,透過媒體和教育,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被重新定義的。
而等到他們成為『定義』,我們就不會再去思考對與錯,因為這就是他們該有的樣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人的作品都是當時時代的寫照、詩人情感的濃縮。古代有許多經典的詩詞、絕句、成語,由於太過經典,因此被編入國文教材,每個讀過國小、國中的人都能夠朗朗上口。

像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萬紫千紅、如花似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一諾千金....
以詩詞來說,這些詩詞之所以會被選為國文課本內的內文,就是因為它們跟其他詩詞比起來更為值得一讀,或者說它們是這個詩人的代表作、當代的經典,但過去不知為何我只要回想起這些詞句,給我的感覺不是惆悵、高尚、豐富的情感、遠大的志向,而是廉價、押韻、打油詩、不經大腦的朗讀...。

以內容或是字詞結構分析來說,這些字句應該是包含著濃厚的感情和絕妙的押韻和文句構成,任何一個古代文學家都會讚嘆這些詩詞的美好。但對我們來說,它們不代表任何意義,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理解、想過它們的意思,我們只是背誦、當做玩笑一般的朗朗上口、當做是一個字都不能變動的考題解答。

因為這些詩詞已經被我們重新定義過了,透過背誦、考試、媒體宣傳,他們不再是博大精深的古文,而是現代的廉價文字消費品。

2011年11月29日

CP值失效之時

假如我們生長在正常的家庭,不是太富裕,也不是沒有錢可以花,
那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培養出一種能力,那就是計算CP值

雖然CP值是個非正規的術語,但它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卻足夠清楚:
那就是東西的效益(Capacity)/所花費的成本(Price) -- 這東西越高越好。
假如在作事、買東西時,我們可以使一個事件或物品的CP值提的越高
就代表自己越聰明、佔到了越多便宜、決策最為正確。

由於一般人手上的資源(金錢)是有限的,因此在做事情(購買東西)時
會不知不覺的迅速計算當自己去做這件事情(消費)時,
手上有的資源(金錢)消耗了多少? 而從中獲得的利益、快樂感有多少?
簡單的說,就是計算CP值,
只有當這個值在合理範圍時,我們才會去做這件事情(消費)。
因為有這個資源有限的限制,所以我們不會盲目的選擇最高級的消費,
而是精密的計算,這邊要節省一點,將來才能用剩下的資源去獲得更高的利益。

所以說,只要是做生意的,應該都知道一件事情,
自己的產品只要讓消費者覺得CP值夠高,他們購買的意願就會升高。
但假如我們平常有在注意身邊東西的價格,就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就算某家店裡的東西非常經濟實惠,幾乎所有的東西CP值都很高,
卻總是會有幾樣商品CP值低的可以,
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利益大概只高出一般商品10%,但價錢卻多出了快30%,
這種東西有人會買嗎?

(註: 很多商店放這種商品的目標是讓消費者有個比較基準點,
     讓消費者覺得其他東西經濟實惠,有些人稱它們為"獵鳥"。
     但這邊要討論的是,就算它的CP值很低,在某種情況下它還是會被買走。)

我想這樣的產品還是會有人買,因為在某些特定狀況我們不用去計算CP值,
只要算自己得到的利益就可以了。

2011年10月4日

感覺行銷

之前和朋友討論到,什麼叫做行銷?
由於我只是一個非商管背景的普通人,因此我很單純的認為,
能夠將一個東西推銷給別人,讓別人有興趣去消費或關注,這就叫做行銷。

但我商管背景的朋友說,從學術的角度來定義,
行銷是從發現大眾的需求開始,到交易成立,達成雙方需求結束。
簡單的流程如下所示:
找出需求-->決定產品定位-->製作能夠滿足需求的商品-->宣傳與賣出
在這個定義下,行銷不是有了一個產品後,想盡手段將它賣給別人,
而是要從產品製作前,就清楚知道這個東西能夠滿足什麼需求,
誰會想要買、解決什麼問題確定有滿足某個利基或大眾市場才去做出產品。

『真的嗎? 但很多商品並沒有解決社會的問題,但他們透過一些廣告、
   美女活動、置入性行銷等方式來增加銷售額,這不就叫做行銷嗎?』



『例如說,你覺得Twist Water實質上解決了什麼問題嗎?
    想要環保為什麼還要喝瓶裝水? 這不就是想要賺錢,所以弄一些行銷手法,
    推銷實際上會造成汙染的瓶裝水嗎? 假如它希望滿足的需求是做環保的話,
    那它根本沒有滿足這個需求,能夠賣出去不就是靠代言、辦活動等行銷手法嗎?』

「恩...,或許它沒有滿足做環保的需求,但它滿足了"以為自己在做環保"的需求,
    或許有些人一定要喝瓶裝水,但又希望自己不要破壞地球,
    那Twist就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讓他們以為自己為地球盡了一份力。
    總之,能賣出的商品,一定有滿足消費者的某些需求。」

仔細想想,其實他說得沒錯,這樣的產品的確是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因為人們有"想要覺得自己更好"的需求,而這需求沒有被滿足,
因此產品設計者可以針對人們對"更好"這個感覺的渴望,去做產品定位和行銷,
定位出人們還沒被滿足的需求,設計出可以讓消費者產生那些感覺的產品。

這就是感覺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