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rai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rai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17日

憂鬱與Mindfulness,停止無窮迴圈

自身的憂鬱

這兩年來發生很多讓自己壓力據增的事情,心理狀況無法調整好穩定下來寫文章,而這個狀態大約於兩個星期前寒流來時達到最高點。

當時已經兩個月沒有好好運動過,個人持有的資產在股票市場震盪下產生巨幅波動,自己的公司面臨成長和擴張的壓力,人際關係上也因疏於聯絡而感到孤寂。不知不覺當我與熟識的人見面時,都在講同樣的擔憂「公司未來要如何發展」,而下班回家、放假時「公司萬一無法繼續成長」的思考也從來沒有斷掉,這種思考狀況簡直就像是空轉過熱的引擎,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但讓我的神經緊繃。直到有一天早上起來,在寒冷的天氣中,我開始有了「活著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想法,並且無法擺脫、持續了好幾天。而此時我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況偏離了正軌,而且生活型態也已經離健康太遠。

由於我自己沒有經歷過憂鬱症(應該說甚至沒有靠近過),因此在過去我很難理解那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但在這一兩年,我接觸了比較多相關的資訊,而下面這個影片我認為很好的描述了憂鬱發生時人心理的狀況:



「當生活不再有絲毫快樂,你就開始質疑生活的意義。」就影片描述以及我得到的一些資訊,憂鬱症是一種襲來的感覺,讓你感到對生活、社交的逃避,任何其他人看起來很容易的群體活動,你要主動去參加卻需要超人般的勇氣和堅持才能做到。而憂鬱症同時降低你感知和體驗快樂的能力,讓你即使享用最高級的餐點,吃起來也不美味、不開心,即使是從事過去印象中讓你感到興奮、快樂的事情,在黑狗的狹持下,這些事情竟變得無趣、無意義。除了疲倦和想要放棄以外,沒有任何開心的事情會無預警的出現在生活中。而當周圍的人正常開心時,卻沒有人能夠理解你為何看起來過的好好的,卻總是快樂不起來。

憂鬱症自殺的韓星 鐘鉉,在遺言中提到:
「當醫生用溫和的聲音責怪是我個性內向時,我想醫生想的真是太簡單了。他對於我為什麼這麼痛苦感到很神奇 」,也許是出於關心的一句話,卻反而令人更自責,也可能因此而想「我已經努力求救了,卻沒有人能真的理解我」,最終反而更困在心魔中。試想當我們吐露苦水和痛苦時,卻換來旁一句:「拜託,比你痛苦的人大有人在,在那無病呻吟什麼 」
(photo from: A Day Magazine)

我不能說自己確實體驗過了深度的憂鬱症,但前陣子我可以肯定自己往光譜的那邊移動了一些。在過程中,我知道自己要去運動,但我沒有辦法督促自己去。我知道自己該停止想那些無解的問題,但我的腦袋沒有辦法停止思考。每天的生活就像是疲倦的身體拖著被煩惱空轉折磨的腦袋一樣,沒有意義也沒有快樂的存在。而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每個人面前表現得正常,做正常的工作、講正常的話,但心理狀態其實已經不再平衡,最終我心中出現聲音,它懷疑起活著的意義。

生活型態比我不好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他們的心理能夠保持健康,不陷入痛苦和憂鬱呢?

2016年3月3日

『客觀事實世界觀』與『參與未來世界觀』


從小到大我和朋友或是同學討論事情時,都會挺注重講出來的話是不是正確的,一句話如果說出來不是絕對正確的,就像是做錯事情了一樣。

當我描述事情時,我習慣說:「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這個做法,我想應該可以增加營收」,因為世界上沒有100%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當我用一些不確定性的字眼不把事情說滿的時候,邏輯上解釋起來就算是正確的。

記得國高中的邏輯題,都會有些"真假問題",如:
如果你在蘇格蘭的山坡上看到滿山滿谷的黑羊,請問下列何者為真:

1. 蘇格蘭的羊全都是黑的
2. 蘇格蘭的羊大多是黑的
3. 蘇格蘭的羊有些是黑的
明顯,就邏輯上,答案會是3. --  陳述的是「不確定性所保留出的真理」。

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什麼意外發生,我三天後沒有完成就不算是說出假話,沒有人可以怪罪於我,因為我做的事情和我之前保證的是吻合的 -- 我保留了不確定性。

但如果我說「這東西沒問題,我三天內會完成」,萬一發生什麼事情讓我進度延誤了(這邊多了一個Bug,那邊多開了兩場會議...),那我不就食言了? 不行不行,從小到大老師就教我們不可以說謊,世界上總會有個萬一,我們不可以亂開可能無法兌現的支票。

2013年12月25日

藝術家的視野(Artists' Focus)

這兩天看到從美國回來的朋友FB相簿中有一系列的相片,是中山地下街裝置藝術展的照片。

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張相片,因為那張相片的主角是這幾年不知道看過幾十次的台北火車站怪頭人。看到時我心想:『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裝置藝術還是會覺得很有特色吧!』因為我已經看過太多次,所以覺得它是個很平常的東西。



後來我繼續延著相簿看下去,慢慢開始有種很久沒有的平靜感,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我朋友的注意力、視野在看這些事物,而他所帶給我的視野是專注、發現和凝視於單一事物的,而我很喜歡這種"注視單一事物"的感覺。

曾有人說過,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感知和快樂程度,其實不取決於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或說專注範圍 -- Focus)是怎麼取的。

2013年10月24日

一沙一世界中的"真理"


從小我就喜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預測事情的發展還有人的想法。對我來說,建立世界觀的過程的過程就像是推導數學式子一樣,你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有的想法(解答)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在這基礎下,推導出下一個正確的式子。

如果它像數學,那麼只要上一步是正確的,推導的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所學的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用正確的理論配合這些基礎,那麼推出的結果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A->B->C,就這麼簡單。

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所學到的基礎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認知"正確"的基礎不過是人們經驗的產物,而人們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微小的存在,這些"正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的經驗談,而我們卻總是自信的依據這些經驗,頭頭是道的對人說『這不可能』、『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翟本喬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黑羊, 和 Facebook 實習生的薪水』,裡面有個故事說
三個朋友出國去玩,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一隻黑羊。
詩人讚嘆道:好奇妙哦!他們這裡的羊都是黑的!
工程師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有黑的羊。
律師再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至少有一隻羊,它面對我們的這一側是黑的。
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覺得裡面的"律師"在找大家麻煩,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只有一半是黑色的羊,這種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何要做這種近似無聊的假設?

嗯,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過』

人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它會對靠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特別有感覺,它會去放大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每30秒在非洲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每30秒台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流感而死亡』(這是假的)、『每30秒你認識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型病毒死亡』(假的),這三個描述,最後一句話對我們的衝擊會最大,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看到、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並且感受到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自己周圍事件發生的頻率、遠近所構成的,只要一件事情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相信『世界就該是這樣運作的』(可以參考: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2013年4月28日

表情和姿勢的背後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人的姿勢、表情所代表意義的文章。


三年前在看Lie to me的時候,我一邊看影片、一邊整理影片中的劇情,把它介紹的表情都記錄了起來。在最近我看了TED上面的『姿勢決定你是誰』(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整個演講非常的棒(推薦給沒看過的人,影片內容真的很棒)。看完後,忽然想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整理一下。

2013年3月3日

有限制的快樂

擁有選擇的自由,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


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有過一個體驗,那就是完全的『沒有自由』。在新訓時,會有一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看著你、盯著你、限制你,那段時間上廁所要報告,不能自由的喝飲料買零食、打電話要限時、睡覺時間決定好了、醒來的時間也決定好了。

這時一天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是從零食站訂雞排、珍奶來,坐在夜裡的廣場中吃著不算好吃的宵夜,然後打電話跟親人、女友聊天。 最光榮、開心的時刻是什麼? 是在完成額外任務時,被允許去萊爾富買一杯巧克力奶茶或任何販賣機買不到的飲料。

為什麼那時候只要一杯飲料就很開心,但退伍以後就算有超多飲料店可以挑,卻不會特別想買,買了也不會特別開心? 五十嵐的奶茶絕對比販賣機和飲料站的飲料好喝阿!

有人會說這樣的快樂是來自於「環境艱辛,所以只要一點點獎賞就很開心了!」但我認為其實不完全是,那時之所以我們會滿足於那些飲料,那是因為它們是當下的唯一選擇,它們就代表了獎勵、它們就代表了快樂。但退伍以後,它們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它們只是眾多娛樂中的其中一個,它們再也不特殊、再也不代表什麼。我們的快樂分散在各種選擇上,電玩、約會、上網、閱讀、聚餐、運動....,買飲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它所負載的快樂大概不到千分之一吧,如此一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快樂?

TED有一個演講,我們為什麼會快樂(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裡面提到,其實我們的快樂有部分是取決於我們的所擁有的選擇、自由。當我們擁有『有限制的自由』時,我們最容易開心。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別的可能性』時,我們便會感到不滿意,並且開始討厭自己擁有的東西。



2013年1月27日

時間永遠在變

『每一個當下都是不同的當下,每一刻都是截然不同的存在。』這句話很常在小說或電影中被看到,其中比較知名的應該是"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附上之前寫的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很多人可能已經對這句話聽到冷感了(某種程度上我可能也是),但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些其他意義在裡頭。


從禪學的角度來看,每個當下都是獨立的存在,人們應該有能力不去思考"過去"和"未來",單純的體驗現在。下面這篇TED的演講中說,根據近來Harvard的研究,現代人有47%的時間不活在"當下",他們活在"思考未來和過去"之中。(這個演講在鼓勵大家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專心的活在當下,如此一來你的人生會有大大的不同。)



2012年11月20日

意志力的能量庫

前兩個星期到國外去了一趟,在12小時的長途飛機上,我把前幾天買來的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讀了讀。一開始只是隨意讀讀,但讀到後來卻越來越興奮,裡面講了太多我因為觀念錯誤所犯的毛病,當下有很多念頭和收穫想要記下來,於是就在飛機上克難的用餐巾紙和機票等小紙張,做了許多筆記夾在書中,想要回國之後好好整理一下。


這本書是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健康心理學家所寫。書中把意志力分成三種,一種是我要去做,一種是我不去做,另一種是我真正想做。前兩種是屬於短期衝動,第三種是屬於長期目標的。懶惰時需要"我要去做"的意志力,在遇到誘惑時需要"我不去做"的意志力,而"我真正想做"的意志力則可促使人們擠出更多能量,在面臨當下抉擇時作出對長期來說最好的選擇。

在書裡,它點出了一個很棒的觀點,那就是:
意志力並不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並不是屈服就代表軟弱、堅守目標就代表堅強,它不是一種永久不變的行事準則,而是一種會增加、會消耗、可以儲存的"能量"。

2012年6月23日

我們希望教育出天才嗎?


(Picasso: Bull)

之前看到國外的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思考的(How Geniuses Think)。裡面討論到,像是愛因斯坦、費曼、愛迪生這類大眾所認同的天才,他們到底是如何發明出劃世代的發明和理論? 這些所謂的"天才"智商沒有特別高,,像是費曼(近代量子物理的大師)的IQ只有122,只大約等於世界上最高智商(IQ228)的一半,但是那位智商高到像外星人一樣的人,並沒有對科學和藝術有任何顯著的貢獻。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個人很贊同這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但為了驗證這個文章的可信度,所以就稍為上網google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是誰:
Michael Michalko : 享譽全球的頂尖創造力專家。Creative Thinkering:Putting your imagination to work的作者,為《財星》500大企業,例如杜邦、家樂氏、奇異電氣、柯達、微軟、艾克森美孚、通用汽車、福特汽車、AT&T、沃爾瑪、吉列等公司,舉辦創意思考主題演講、工作坊和研討會。
看起來是個可信的來源。Anyway,文章裡面提到了很多天才們的思考方式,包含反向思考、擅長使用比喻、使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都很正確,但其中最打到我內心的一個觀點就是-- 針對一個問題,普通人會去想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就收工去做別的事情,而天才則會窮盡所能去想出各種不同可能的答案(解法),即使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了。

愛因斯坦有一次被別人問說:『你覺得自己和平常人有什麼不同?』他說:『如果你要求一個普通人在一堆草堆中找到一根針,那麼他們會在找到一根針之後就認為任務完成了。而我會把那堆草堆翻遍找盡,直ˇ到把裡面的每根針都找出來。』

文章中提到,當天才們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解法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幾個階段: 以過去所學解出問題(Reproduce,常人停止之處)->嘗試以全新觀點觀察問題(Rethinking)->提出新的解法(Innovating)

2012年6月13日

動態的設計 --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前幾天看到Mr. Jamie所寫的 設計:如何好「用」,不是如何好「看」,裡面提到,一個設計者必須要對自己要做的設計有全盤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這個設計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才能夠根據這個目的去做出好『用』的設計,這個說法剛好和去年所寫的Why and what? 這篇文章討論到的網站設計概念有很大的吻合。

當時我和同事討論關於網站或是任何和使用者互動的設計,那時候他說,他非常喜歡Steve Jobs所說的一句話: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當時我問同事,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Design is how it works?

他用過去他在遊戲產業中所學到的概念來做解釋。在2004時,遊戲設計的論文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叫做MDA的架構。M代表Mechanics(機制、功能),D代表Dynamics(動態),A則是Aesthetics(美學的)

2011年7月31日

右腦與禪學

上個星期到5 Senses Café喝了杯咖啡,順道在那邊看了他們的藏書
我隨手拿了一本叫做"喜悅的腦"(The Mindful Brain)的書,
裡面在講關於禪學和大腦之間的關係。


大概在四年前左右,有一部挺特殊的電影,叫做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裡面在講一個懂得很多智慧的自助加油站老人,一步步向年輕的體操選手傳授人生道理,
並幫助他從車禍斷腿後,復健到奪得金牌的故事。

電影裡面提到:
『人要專注在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變的,他們每一刻都在變』
『用心去體會,細嚼慢嚥,那樣子狼吞虎嚥根本不叫吃東西。』
『先擺脫原本的慣性,之後你要做什麼選擇,才是你真正的選擇。』

2011年7月21日

左腦右腦

前幾天我看了幾個月前很有名的王者之聲,片中在講一個言語障礙治療師
幫助口吃的英國國王克服口吃、對整個國家發表偉大演說的故事。

裡面治療師用了幾種一些看似荒謬的方法,讓國王能夠較為流暢的演說,
其中一種是聽音樂(或是用唱的),另一種是讓身體搖晃,最後是罵髒話。
在看電影時看到醫生的這些治療方法時,我心裡想:
哈,這樣的的治療方法和我對人類頭腦運作的模式剛好一致~

要解說我的想法,首先要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對人類頭腦的認知。

根據很多書、影片、心理學的講法,
人的左腦負責理性思考,右腦則負責處理感性
就書本上的理論來說,左腦負責文字、閱讀、組織言語、邏輯思考
右腦負責圖像、音樂、感情、運動等等...

以結論而言,這樣的分類可以說是對的,但使用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
實在有點過於籠統難以理解。

就我對頭腦的一些認識,我會說,
左腦負責的是Sequential(序列)的邏輯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所寫的軟體)
而右腦則負責Concurrent(同時)的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的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