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23日

憤怒的追夢者、紅杉還有海星

憤怒的追夢者

前兩個星期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在講述發明藍光LED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中村,對日本的創新環境感到憤怒。下面是部分摘錄: 憤怒的諾貝爾獎~沒有追夢自由的日本社會
中村卻在加州記者會中表示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動力是憤怒,憤怒日本社會不像美國,是個沒有自由的社會!

但是中村被問起自己研究的動力,他說:「除了憤怒之外,別無他物!」「沒有憤怒,我什麼都做不了!」中村已經為了日本那樣令人窒息的研究環境而脫離日本15年,甚至乾脆拿了美國籍,但看來日本帶給他的憤怒,至今還無法平息,中村在記者會中"anger"的字眼噴出好幾次。

當初他全神在自己任職的《日亞化工》進行開發時,公司以及同事對他很冷酷,雖然他曾開發紅色LED成功,但對公司營業額沒有幫助,同事等都罵他是白吃公司飯的人,上司甚至在他桌上寫了「如果不馬上停止研究的話,就要……」的恐嚇信函,他把信撕掉了,上司每次看到他都說:「你還不辭職?」

別的公司都是多人、花費上百億在進行開發LED,但他是孤軍奮鬥,而且公司只給他簡陋的機器,他自己不斷改造,在入社10年時,中村的憤怒衝到了頂點;不過他今天得獎後也感謝日亞創業者小川信雄,當初他曾直接找小川談判要開發藍色LED,未料小川5秒就答應撥款3億讓他開發以及到美國留學,他也表達了感謝。

中村在1993年開發成功量產技術,藍色LED從1994年量產值到至專利期限結束2010年,藍光LED銷售金額有1兆數千億日圓,但日亞只發給中村2萬日圓,因此中村在2004年提出訴訟要求日亞支付200億日圓,被稱為「研究者的造反」。

中村表示「美國是有追夢自由的人,但日本社會沒有這樣的自由!日本上班族無法創業,就算有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年終獎金多一點而已!日本必須改變制度!」但看來安倍跟日本社會還不斷在製造中村式的憤怒!

近幾年政府和很多民間機構都在鼓勵"創新"這個概念,而且採取了許多實質的行動,給予政府補助款、成立育成中心,舉辦各種創新創業聚會。

2012年12月5日

就像煙火一樣



大約從大學時代開始,慢慢的有種想法,那就是藝術、表演、體育、電影這類可以讓人感動的事物,它們本身除了有美感的成份在裡頭以外,還存在著生命、時間和情感的濃縮。

籌備、練習、修改...,這些時間和努力的投入,會在比賽時、表演時,作品呈現出來的時候,綻放出它所累積的能量,也就是濃縮、精緻化過的人類生命潛能和情感,當人們看到、聽到它們,如果能夠細細的品嚐和體會,這樣的生命和情感就能夠流到人們心中。

Kickstarter一天錄下一秒日常生活的Project:


(from: http://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cesarkuriyama/1-second-everyday-app)


得到Perfect 10的Nadia:



Canon的攝影廣告:


(把畫質調到1080p吧,低畫質的影片和HD的根本可以說是不同影片了)

嗯,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是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想到這些藝術品和表演,是由生命和時間濃縮而成的,便覺得它們額外的珍貴。因為有人在那個時代、那個當下在乎這件事情、這個情感,因此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用生命將這樣的感覺和情感記錄下來,等待觸發其他人心中同樣存在,卻從未茁壯的種子。

因此我覺得它們是世界的寶藏。因為有了它們,一般人才能廣泛的體會到那些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體會到的情感和美好。它們也讓我們心中真正屬於"人"的部份能夠共鳴,不再只是職業技能、利益精算的追求者。

在短暫的人生過程中,能夠沿路看著這些美麗的煙火綻放,是件讓人感動又幸福的事情。
心懷感激,Peace。

2012年9月18日

《逆光飛翔》

過去時常有一種經驗,那就是以前聽過但沒特別注意的歌,在某次表演、戲劇、影片中,配合著眼前的畫面出現,由於眼前所見和音樂的節奏、旋律,歌詞裡面的內容、情感太過完美的配合,從此這首歌對於自己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逆光飛翔》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電影主要是在講一個盲人鋼琴生和夢想成為舞者的女生之間的故事。我覺得整部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欣賞,第一個部份是男女主角平常的生活和互動,電影拍攝起來給人的情緒是很輕快而正向的,就像是沒有煩惱的高中生和朋友們一起玩社團一樣的單純直率。這部份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下面這部預告片中前一分鐘的曲子一樣,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2011年8月6日

賽德克‧巴萊 -- Seediq Bale

變型金鋼3剛上的時候,我和同事在討論說要不要去看,
我跟同事說:"感覺不去看就虧了阿" 他說:"蛤,虧什麼?"
我說:"感覺這種大成本大製作的片子,就很像是很多觀眾集資給他們,
然後他們作出特效和規模很驚人的電影,讓大家用很低的價錢(相對製作成本)
就可以進電影院看到。這樣不去看不是有點虧?"

舉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來說,這樣的片子就很像花博,
每個人繳一些錢給國家,於是國家有力量辦一個十分大型的活動,
這種活動非常大,大到以個人的力量,一輩子都無法完成
但透過集資(繳稅),每個人都可以花少少的錢進去參觀。

既然這是一個 多人投資-->製造-->低花費得到高享受 的過程,
那有參與投資卻沒有去享受不是就虧了?

Anyway,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最近我看到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預告片:


打開連結的時候我想:
這是在講霧社事件的吧,那個事件現在的台灣年輕人都不太在乎了,會好看嗎...
當聽到霧社事件的時候,我只想到國中課本和紀念硬幣,感覺有點俗氣。
在我的印象中,那就只是一場暴動與鎮壓罷了,以台灣的水準能拍得怎麼樣?

但預告片我只看了10秒,想法就完全改變了,
電影裡面透露出來的尊嚴氣氛、情緒,還有運鏡的方式
都和我所認識的台灣電影差太多了。
看完我心想:"這也拍得太好了吧? 這真的是台灣拍的嗎?"
裡面的原住民不是我想像中喝著米酒,愛唱歌、跳舞,
整天笑得很開心,但被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原住民。
他們是那個時代,真正有自己的信仰、尊重自己的文化圖騰、
骨子裡有殺厲之氣的原住民。


2011年7月31日

右腦與禪學

上個星期到5 Senses Café喝了杯咖啡,順道在那邊看了他們的藏書
我隨手拿了一本叫做"喜悅的腦"(The Mindful Brain)的書,
裡面在講關於禪學和大腦之間的關係。


大概在四年前左右,有一部挺特殊的電影,叫做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裡面在講一個懂得很多智慧的自助加油站老人,一步步向年輕的體操選手傳授人生道理,
並幫助他從車禍斷腿後,復健到奪得金牌的故事。

電影裡面提到:
『人要專注在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變的,他們每一刻都在變』
『用心去體會,細嚼慢嚥,那樣子狼吞虎嚥根本不叫吃東西。』
『先擺脫原本的慣性,之後你要做什麼選擇,才是你真正的選擇。』

2011年7月21日

左腦右腦

前幾天我看了幾個月前很有名的王者之聲,片中在講一個言語障礙治療師
幫助口吃的英國國王克服口吃、對整個國家發表偉大演說的故事。

裡面治療師用了幾種一些看似荒謬的方法,讓國王能夠較為流暢的演說,
其中一種是聽音樂(或是用唱的),另一種是讓身體搖晃,最後是罵髒話。
在看電影時看到醫生的這些治療方法時,我心裡想:
哈,這樣的的治療方法和我對人類頭腦運作的模式剛好一致~

要解說我的想法,首先要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對人類頭腦的認知。

根據很多書、影片、心理學的講法,
人的左腦負責理性思考,右腦則負責處理感性
就書本上的理論來說,左腦負責文字、閱讀、組織言語、邏輯思考
右腦負責圖像、音樂、感情、運動等等...

以結論而言,這樣的分類可以說是對的,但使用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
實在有點過於籠統難以理解。

就我對頭腦的一些認識,我會說,
左腦負責的是Sequential(序列)的邏輯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所寫的軟體)
而右腦則負責Concurrent(同時)的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的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