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udg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udg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8月18日

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


在大學時,曾經上過一門關於哲學的課。課裡面提到,當一個東西對一群人來說有意義時,人們就會為它取一個名字。當一個觀念必須被記住、流傳時,人們就會發明名詞和形容詞來表達、描述這個概念。

在某些早期少數民族中,「誠信」這個名詞可能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對應到的詞,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不需要誠信這個概念(可能因為大家都誠實以待,也有可能是因為誠信的人在他們的文化中活不下去)。這樣的現象在俄文中也可見到,如同這篇研究中所提到的,一開始他們的語言中只有"белый"( 白色的、亮的)和"чёрный"(黑色的、暗的),之後才出現紅色、黃色等詞(在紅色和黃色被"發明"之前,它們會被歸為亮的或暗的)。而在加勒比原始民族的語言中「靈魂」、「生命」、「心」,這些概念是用同一個名詞來描述的。

一個國家、文明的語言就像是一棵樹,一開始透過比手畫腳的根開始長出,然後透過認識、描述實體的物品開始長出分枝,最後透過彼此的交流、描述抽象概念來長出最末端的滿叢枝葉,甚至是充滿價值的果實。若我們站在語言的枝葉上看著那些還在長樹枝的時代和民族,會很驚訝為什麼他們的言語可以這麼匱乏。

在現代這個文化密切交流的小世界中,我們可以站在這棵長了5000年的樹上,去了解和探索另外一棵樹所擁有的特殊果實。在西方文化中Leverage(利用手中的力量、金錢,去槓桿爭取到十倍甚至百倍的力量、金錢)和Traction(產品或是文化顯著的吸引用戶族群,並且越來越好、越來越明顯)都是挺經典的概念。在中方文化中"禪"、"道"、"功夫"還有"關係",都是西方文化十分欣賞(甚至拿來商業包裝)的經典概念。

而我個人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特殊英文名詞叫做"Context",在中文裡我們沒有特別對應的詞。硬要對應的話,有人會叫它"上下文"、"語境"等等。有趣的是關於這個詞,中文似乎只使用在比較電機、資訊方面的術語中。

2012年6月13日

動態的設計 --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前幾天看到Mr. Jamie所寫的 設計:如何好「用」,不是如何好「看」,裡面提到,一個設計者必須要對自己要做的設計有全盤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這個設計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才能夠根據這個目的去做出好『用』的設計,這個說法剛好和去年所寫的Why and what? 這篇文章討論到的網站設計概念有很大的吻合。

當時我和同事討論關於網站或是任何和使用者互動的設計,那時候他說,他非常喜歡Steve Jobs所說的一句話: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當時我問同事,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Design is how it works?

他用過去他在遊戲產業中所學到的概念來做解釋。在2004時,遊戲設計的論文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叫做MDA的架構。M代表Mechanics(機制、功能),D代表Dynamics(動態),A則是Aesthetics(美學的)

2011年9月2日

Facebook的未來--Place

Facebook近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使用者在首頁發表動態時,可以tag朋友和地點。
(有些人應該覺得不是新功能,因為Facebook像Google一樣都會先選一些人先
 偷偷的Dark Launch一下。)

昨天試用了一下,覺得整個介面設計非常簡潔,雖然功能很多但卻不會讓人感到複雜,
而且挺讓人驚喜的是,FB地點的搜尋結果有根據使用者和那個地點的關係去做排序
也就是有做到Personal Ranking -- 假如我常去或是我朋友常去(打卡)那個地點,
那個地點的排名就會排在比較前面。
(像我或是我的朋友常去鍋膳和燈籠滷味,這兩個地點的排名就很前面
 另外就是打英文可以找中文也是Facebook搜尋的一大特色...)


為什麼Facebook要在這麼顯目的地方(網站的黃金地段),給使用者tag地點和朋友呢?
我想這就是網站的設計,它希望引導使用者去做出它期望的行為 --
也就是它輕輕的Nudge了使用者一下,像google+設計的Circle。

其實將人、物(相片、評論)與地點的關係結合起來,一直是許多新創公司主打的目標,
像獲得許多創投資金的Color,還有在美國非常紅的FourSquare
以及最近被TechCrunch(美國知名科技報導網站)報導的美食App -- Nosh
它們都是基於這個理念基礎發展它們的網路服務。

2011年7月3日

google+ Nudge

Nudge,在英文裡面的意思是用手肘輕輕的推一下對方。
兩三年前有一名行為經濟學家便以這個名字出了一本書,
大致上的內容就是,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周圍的環境大大影響的。
"環境上的設計只要多一個小點、空間配置直排變橫排、花紋密度變密、選項多出兩三個,
 就可以大大的影響到經歷這個環境的人們,而人們還以為一切是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裡面舉的幾個經典例子之一就是:
政府希望開車的人在下交流道的時候減速,
以避免發生意外,但放警告告示牌在下交流道的地方效果並不太大,
因此就有心理學家(沒記錯的話)想到一個方法,
那就是在下交流道的地方放上橫條紋,並且越靠近出口密度就越高。
這樣一來有什麼用呢?

     我們開車的時候會以周圍景色的變化當做自己速度的標準。

假如之前開車每秒都只有10棵樹從窗外過去,
那你就知道自己的速度是固定的(假設樹都等距)
但下一秒,忽然經過你車窗的樹木速度變快了,變成每秒12、14、18棵,
你就會覺得自己的速度變成了1.2、1.4、1.8倍,就會將車子的速度放慢,
慢到每秒只看到10棵樹。

     於是我們只要增加周圍景色的密度,便可以成功的讓駕駛者"自願"放慢速度,
     降低在交流道出口的車禍機率。

這就是所謂的N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