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o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o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3日

『客觀事實世界觀』與『參與未來世界觀』


從小到大我和朋友或是同學討論事情時,都會挺注重講出來的話是不是正確的,一句話如果說出來不是絕對正確的,就像是做錯事情了一樣。

當我描述事情時,我習慣說:「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這個做法,我想應該可以增加營收」,因為世界上沒有100%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當我用一些不確定性的字眼不把事情說滿的時候,邏輯上解釋起來就算是正確的。

記得國高中的邏輯題,都會有些"真假問題",如:
如果你在蘇格蘭的山坡上看到滿山滿谷的黑羊,請問下列何者為真:

1. 蘇格蘭的羊全都是黑的
2. 蘇格蘭的羊大多是黑的
3. 蘇格蘭的羊有些是黑的
明顯,就邏輯上,答案會是3. --  陳述的是「不確定性所保留出的真理」。

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什麼意外發生,我三天後沒有完成就不算是說出假話,沒有人可以怪罪於我,因為我做的事情和我之前保證的是吻合的 -- 我保留了不確定性。

但如果我說「這東西沒問題,我三天內會完成」,萬一發生什麼事情讓我進度延誤了(這邊多了一個Bug,那邊多開了兩場會議...),那我不就食言了? 不行不行,從小到大老師就教我們不可以說謊,世界上總會有個萬一,我們不可以亂開可能無法兌現的支票。

2016年1月9日

關於寫作

(編輯送我的書: 一人食)


停止部落格的寫作好一陣子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單純就是因為懶而已。

.
.
.

恩...其實不是真的,真的原因,是因為害怕。

2015年5月1日

「精實創業」的「目標」


註: 這是我在2年前寫的文章,但當時的時間點不適合發布這篇文章,因此拖到現在。文章內容就保持在之前寫的內容,不做修改,分享給正在嘗試各種商業模式或產品的創業家。

幾個月前看了"目標"這本企管小說,書裡一家原本十分努力卻持續虧損的公司,透過簡單正確的觀念,便改善了他們的存貨、出貨、收益、現金流...,是一部賣出四百萬本的暢銷書籍。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個物理學家。當他向書商詢問是否願意幫他出版時,得到的答案總是:「由物理學家寫的企管小說?把科學方法應用在企業管理上?沒有人會讀這樣的一本書。」結果事實證明這些書商錯了,最有效的流程管理方式,可以由最普通的常識推論出來,並且幫助公司獲得極大的利潤改善。(這本書非常推薦大家一看,因為它是一本小說,所以可以輕鬆的看完,而由於它說的東西都基於"常識",所以任何不是管理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它的邏輯推演。)

整本書裡面最讓人驚訝的一個論點是,它說:『一個機器全速運轉,充滿生產效率時,可能反而會讓整個系統沒有效率。這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對工廠管理者來說,是非常不合理、違反直覺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是一個工廠管理者,上層引進一台機器,跟你得意的介紹說:『這台機器可以幫你用5倍的速度生產A零件! 相信未來工廠會因為這個機器而有更高的效率!』那你可能心中會理所當然的把這個機器當做是工廠效率救星,並相信未來一片美好。但實情是:在和"目標"無關的地方增加效率,只會增加庫存成本、拖長生產時程、降低收益...並且讓大家白忙一場。

2014年10月23日

憤怒的追夢者、紅杉還有海星

憤怒的追夢者

前兩個星期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在講述發明藍光LED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中村,對日本的創新環境感到憤怒。下面是部分摘錄: 憤怒的諾貝爾獎~沒有追夢自由的日本社會
中村卻在加州記者會中表示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動力是憤怒,憤怒日本社會不像美國,是個沒有自由的社會!

但是中村被問起自己研究的動力,他說:「除了憤怒之外,別無他物!」「沒有憤怒,我什麼都做不了!」中村已經為了日本那樣令人窒息的研究環境而脫離日本15年,甚至乾脆拿了美國籍,但看來日本帶給他的憤怒,至今還無法平息,中村在記者會中"anger"的字眼噴出好幾次。

當初他全神在自己任職的《日亞化工》進行開發時,公司以及同事對他很冷酷,雖然他曾開發紅色LED成功,但對公司營業額沒有幫助,同事等都罵他是白吃公司飯的人,上司甚至在他桌上寫了「如果不馬上停止研究的話,就要……」的恐嚇信函,他把信撕掉了,上司每次看到他都說:「你還不辭職?」

別的公司都是多人、花費上百億在進行開發LED,但他是孤軍奮鬥,而且公司只給他簡陋的機器,他自己不斷改造,在入社10年時,中村的憤怒衝到了頂點;不過他今天得獎後也感謝日亞創業者小川信雄,當初他曾直接找小川談判要開發藍色LED,未料小川5秒就答應撥款3億讓他開發以及到美國留學,他也表達了感謝。

中村在1993年開發成功量產技術,藍色LED從1994年量產值到至專利期限結束2010年,藍光LED銷售金額有1兆數千億日圓,但日亞只發給中村2萬日圓,因此中村在2004年提出訴訟要求日亞支付200億日圓,被稱為「研究者的造反」。

中村表示「美國是有追夢自由的人,但日本社會沒有這樣的自由!日本上班族無法創業,就算有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年終獎金多一點而已!日本必須改變制度!」但看來安倍跟日本社會還不斷在製造中村式的憤怒!

近幾年政府和很多民間機構都在鼓勵"創新"這個概念,而且採取了許多實質的行動,給予政府補助款、成立育成中心,舉辦各種創新創業聚會。

2013年11月26日

雲圖: 被奴役者、欺壓者以及在高位的人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它的名字叫做雲圖(Cloud Atlas),裡面講述著六個不同時代的故事。包含黑奴時代的航海故事、未來擁有複製人的消費主義社會、記者與核電廠興建弊案...,在小說中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弱勢的族群,像是被販賣的黑奴,被當做物品使用卻又活生生的複製人們,他們在那個時空條件下,沒有能力、也沒有思想去解救他們自己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環境給了他們絕對的弱勢。

這些弱勢的人自己無法改變,但書中有許多人,處在高位享盡所有利益,卻選擇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 即使伸出援手的結果可能是被排擠,甚至死亡。身為貴族卻想解救黑奴,身為人類卻想幫助被當成奴僕的複製人,身為擁有高科技的人類卻幫助無法有任何貢獻的原始人...。

為什麼這些處在高位的人,不順其『自然』,讓弱肉強食自然的發生,去享用這個世界為他準備的豐盛果實?其實他們可以對於一切的不平等視而不見,並說服自己的良心說:『這些人的苦難與我無關,我的人生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要我用心 -- 像是經營企業、賺更多的錢、照顧家人、遊歷各國等等...』

這些行為是他們的選擇,這些在高位的人選擇去改善這個世界,如同比爾.蓋茲在離開微軟後便全力投入慈善事業中,他成立基金會去幫助非洲兒童接種瘧疾疫苗,並且因此拯救了將近600萬條生命。這不是件『自然』的事情,這是發自於他心中的信念。


(雲圖電影版預告片)

2013年9月8日

Position Yourself


Game of Throne (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之中,有一段劇情是貴族席恩.葛雷喬伊(Theon Greyjoy),被困起來遭到虐待。劇情中,虐待他的人手拿刀子說:『你覺得你身體中的哪一部分你最不被需要(我來幫你割掉它)』席恩求饒說:『拜託...我會告訴你所有我知道的』對方聽到後冷笑,貼近席恩說:『但你已經告訴我所有你知道的了,你還有什麼能給我的?』接著便繼續對他展開折磨...。在這集之中席恩失去了小指,而接著幾集,他失去了更多更重要的東西(這段影片裡面有去除殘忍畫面的整段內容,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看看。)

在這一連串席恩被虐待的劇情中,不管他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怎麼樣的求饒、拿出什麼樣的條件,都無法影響對方的決定,他手上完全沒有籌碼,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在此時,他完全被對方掌握在股掌之間,一點力量都沒有。

這段讓人難受的劇情,讓我想到了一位前輩曾跟我說過的一段話,那就是『要學會Position yourself,讓別人覺得需要你的存在。』那時候我不懂Position真正的意思,但當時聽完,卻在心中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

如同之前那篇『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中所討論的特殊英文單詞一樣,Position Yourself這個概念在中文裡也沒有很好的對應概念,用長一點的句子敘述的話,應該會是『找到你自己在關係、群體之中的定位』,例如在市場中找到定位、在職場中找到定位...以此讓別人不能輕易取代你。

但當時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 每個人在每個環境、每段關係上面都有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Position,或說是"勢"),而每一天、每一個事件,都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關係上的Position改變,也就是偏向優勢或劣勢,Position Yourself就是要去讓自己慢慢的朝優勢去移動。雖然和英文中原本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我也挺喜歡自己定義的這個概念。

我覺得在任何關係中、人生的路途上,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好的Position。

2013年3月3日

有限制的快樂

擁有選擇的自由,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


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有過一個體驗,那就是完全的『沒有自由』。在新訓時,會有一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看著你、盯著你、限制你,那段時間上廁所要報告,不能自由的喝飲料買零食、打電話要限時、睡覺時間決定好了、醒來的時間也決定好了。

這時一天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是從零食站訂雞排、珍奶來,坐在夜裡的廣場中吃著不算好吃的宵夜,然後打電話跟親人、女友聊天。 最光榮、開心的時刻是什麼? 是在完成額外任務時,被允許去萊爾富買一杯巧克力奶茶或任何販賣機買不到的飲料。

為什麼那時候只要一杯飲料就很開心,但退伍以後就算有超多飲料店可以挑,卻不會特別想買,買了也不會特別開心? 五十嵐的奶茶絕對比販賣機和飲料站的飲料好喝阿!

有人會說這樣的快樂是來自於「環境艱辛,所以只要一點點獎賞就很開心了!」但我認為其實不完全是,那時之所以我們會滿足於那些飲料,那是因為它們是當下的唯一選擇,它們就代表了獎勵、它們就代表了快樂。但退伍以後,它們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它們只是眾多娛樂中的其中一個,它們再也不特殊、再也不代表什麼。我們的快樂分散在各種選擇上,電玩、約會、上網、閱讀、聚餐、運動....,買飲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它所負載的快樂大概不到千分之一吧,如此一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快樂?

TED有一個演講,我們為什麼會快樂(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裡面提到,其實我們的快樂有部分是取決於我們的所擁有的選擇、自由。當我們擁有『有限制的自由』時,我們最容易開心。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別的可能性』時,我們便會感到不滿意,並且開始討厭自己擁有的東西。



2012年10月4日

Salary, app and lottery



前陣子去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台灣的創投人。

在演講中,他提到台灣未來幾年的資訊產業,對創投而言機會不錯,因為學生人才很多畢業後都跑出來創業了。過去很多電機資工的人才畢業後都投入電子廠、硬體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有很好的股票分紅,能夠吸引人才過去。他說由於人才都集中到這些公司,所以這些公司的產能非常驚人,聯發科、台積電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在他們專業的領域內都算世界知名的。

但現在股票分紅的數量沒有這麼多了,為這些公司工作所能獲得的報酬沒有這麼高,卻需要沒日沒夜的上班。他們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畢業生算一算覺得似乎划不來,就會想要自己創業,或是到比較有發展潛力小公司上班,目前看到很多是網站、App相關的新創公司。

『所以意思是說,由於資訊人才流出來創業和加入小公司,所以未來會有很多成功的新創網路公司出現摟?』有人問

講者笑著說『這也不一定,其實過去台灣創投投資網路公司幾乎沒有賺錢的,有拿創投又賺錢的真的沒幾家。記憶中就愛情公寓和無名小站比較有回收而已。所以現在創投們也還是在觀望,但由於很多人出來創業,因此創投有很多對象可以挑選』

2011年12月21日

社會機器與平民

之前和公司同事到北京參加Techcrunch(新創網路公司競賽)比賽時,
聊到了一個話題,就是關於人工作的意義
以及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體系無限成長的狀況。

現代一般沒有脫離老鼠賽跑的普通工作者們(何謂老鼠賽跑請看窮爸爸富爸爸)
一星期要花五天上班、一天工作八小時,扣掉晚上的睡覺時間,
每天沒剩幾小時能用,在這狀況下,每天下班後能做的休閒活動就是
朋友聚餐、逛街、運動、看電視劇、上fb、打電動、上夜店、看電影
而賺來的薪水假如不是為了要養父母或是成家立業,
只是想要自己一個人(或兩個人)好好的過生活,
那麼大多數的錢存下來都是為了要買車、iPhone、iPad、房子等
但就某種意義上,買了這些東西的實質效益並不太大,
因為車子大部分時間只能開去上班和下班,
房子待在裡面的時間其實也沒有這麼多,iPhone實際在用的功能也只有fb和WhatsApp
買來許多物質卻沒有這麼多精神和時間去享用,
到頭來,整個人生彷彿是為了工作而存在。


上面這個觀點是從一個錢賺的不夠多的普通上班族的角度來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使用自己的時間為現有體制服務,換取金錢,然後換取其他人的服務。

假如我們把自己抽離這整個世界,靜下心來看著這個文明社會,
那麼我們會看到一部無比複雜龐大的機器,它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才能持續運轉,
文明社會的人們早上起來,就像是被這台機器吸引一般,到達自己該去的位置,
開始努力的踩著腳下的踏板,讓這個機器能夠順利的運轉起來
提供現今文明社會的一切需求,水、電、通訊、運輸、郵政、資訊流通、貨流
幫助企業成長、解決企業問題、提供娛樂給有需求的人們...

這個體系是非常多非常多的人,付出他們的精神和生命,
每天努力工作才能運轉起來的。它初始的目的是要讓人們能過更好的生活,
但當這個體系越來越龐大時,卻發展出許多其他結構,
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另外一部份的結構"(而不是人)
(例如: 產能增加軟體、會計師事務所、人力派遣公司、廣告行銷公司,
 某種層面看來筆電、電腦、捷運系統、公車系統、飛機、船運系統等
 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其他工作更順利...)
在這種狀況下,建造這些系統並沒有讓大多數的人們過得更幸福,
它只是長得更大、要更多人來維護運作,吃掉更多人的生命而已。

2011年11月29日

CP值失效之時

假如我們生長在正常的家庭,不是太富裕,也不是沒有錢可以花,
那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培養出一種能力,那就是計算CP值

雖然CP值是個非正規的術語,但它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卻足夠清楚:
那就是東西的效益(Capacity)/所花費的成本(Price) -- 這東西越高越好。
假如在作事、買東西時,我們可以使一個事件或物品的CP值提的越高
就代表自己越聰明、佔到了越多便宜、決策最為正確。

由於一般人手上的資源(金錢)是有限的,因此在做事情(購買東西)時
會不知不覺的迅速計算當自己去做這件事情(消費)時,
手上有的資源(金錢)消耗了多少? 而從中獲得的利益、快樂感有多少?
簡單的說,就是計算CP值,
只有當這個值在合理範圍時,我們才會去做這件事情(消費)。
因為有這個資源有限的限制,所以我們不會盲目的選擇最高級的消費,
而是精密的計算,這邊要節省一點,將來才能用剩下的資源去獲得更高的利益。

所以說,只要是做生意的,應該都知道一件事情,
自己的產品只要讓消費者覺得CP值夠高,他們購買的意願就會升高。
但假如我們平常有在注意身邊東西的價格,就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就算某家店裡的東西非常經濟實惠,幾乎所有的東西CP值都很高,
卻總是會有幾樣商品CP值低的可以,
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利益大概只高出一般商品10%,但價錢卻多出了快30%,
這種東西有人會買嗎?

(註: 很多商店放這種商品的目標是讓消費者有個比較基準點,
     讓消費者覺得其他東西經濟實惠,有些人稱它們為"獵鳥"。
     但這邊要討論的是,就算它的CP值很低,在某種情況下它還是會被買走。)

我想這樣的產品還是會有人買,因為在某些特定狀況我們不用去計算CP值,
只要算自己得到的利益就可以了。

2011年8月24日

Work Life Balance

近來網路上流傳著兩篇鼓勵上班族們準時下班的文章,
一篇是姊妹淘我要閃人了!
另一篇是Mr. Jamie加班是一種癌
兩篇文章口徑一致的指出:
   在台灣很多員工會因為老闆還沒走,因此明明工作都做完了,
   還是耗在辦公室裏面,上上網、打打電動,摸到七八點後才離開。

看完我很想問,這是篇討上班族歡心的文章,還是這是台灣上班族的真實狀況?
在台灣的上班族真的可以"早就完成了工作",然後在公司敲別人MSN和玩Angry Bird?

我想在台灣的真實狀況應該比較接近這篇文章--爛蘋果和加班
大家不是工作早就做完了而不走,而是公司堆在員工身上的工作,
遠遠超過正常工時可以做完的量,因此大家必須要留下來將負責的工作做完。
在這個狀況下,早走和加班到底該怎麼拿捏,似乎就要看個人的心態...

對一個每天要定時到公司報到的上班族來說,工作到底是什麼?
    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是累積自己實力,投資自己的一個手段、過程?
    是認同公司想法,想要幫助公司成長卓越的一趟旅程?
    是一種生活,是人生一段不可取代的經歷?

我想對那兩篇文章表示贊同的人,主要應該認為上班是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假如是這樣,那麼我認為準時上下班是必要的、是基本的,是聰明的。
尤其在文中描述的那種理想狀態--工作都已經做完了,
更應該毫不猶豫地起身走人,因為在這個公司中,待更久的時間,
並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回家陪伴家人或充實自己、休息,
才是真正的Work-Life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