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ace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aceboo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8日

本來我以為功能齊全的app會比功能少的app熱門,但看完這五個例子之後...我錯了 (特別是#2)

很明顯這個標題是模仿最近很紅的「反差標題引人點擊法」,如我本來不覺得我的日常生活可以更便利,但是看完這19個跨時代的產品之後…我錯了。 (原標題: 19個超棒的日常生活發明) 而如果我自己來下這一篇的標題的話,我會下...,「單一目的app的時代」

前陣子網路女王Mary Meeker發表了她對於網路趨勢的分析簡報,其中提到了一點很重要的要素,是app開發者可以仔細思考的,引用Inside這篇文章中對她簡報的翻譯:
  • 過去趨勢從「多功能網路服務」邁向「多功能 app」,目前還出現了「單一目的 app」,例如 Facebook 逐漸將各種主要功能獨立成單一 app。
  • 已邁入「apps as service layers」時代,我們的手機有各種 app,但只有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會打開(但平常都在背景運作、發出通知)。
過去當app剛崛起時,開發者和使用者都不知道正確的app使用模式、頻率到底長什麼樣子,因此在網路科技領域的前輩們(大網站的擁有者),如Google、Facebook、Yahoo紛紛推出屬於自己品牌的app(國內的話就是一些現在還是九宮格進版畫面的app)。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將自己本身擁有的網站內容作進小小的app裡,但他們後來發現,這樣的作法是錯誤的。

網站和app的不同,一、進入方式

網站和app不同,網站就像是樹立在原野中的城堡與城鎮,各地的人因為某種機緣巧合的原因,進到了這個城鎮的某個角落。這些原因可能是: 被Google大神引導、朋友的推薦、從某個傳送門(其他網站連結)忽然跳過去。如果他跳過去的那個角落夠吸引人,那麼他可能就會花時間慢慢逛,認識這個城鎮,然後發現這個地方應有盡有,到處都可以玩。最後他便會愛上這個城鎮,時常來這邊玩耍,成為忠實使用者。

而app呢? app像是在櫥窗前面擺著的傳送門,每道門上寫著:「這通往xxx」,例如: 這通往Yahoo。而打開這扇門後,複雜的app會要你做出一連串的選擇(想像把城鎮裡面的店家都折疊起來放在門後,要你進門之後選擇要去哪家,你要看相簿還是看新聞),選擇完一個之後它會要你選擇你想作什麼(你要發文還是閱讀文章? 你要看運動新聞還是娛樂新聞?) 這一連串像是迷宮一樣的選擇,會把使用者的耐性磨光。

app的本質是sequential的,使用者必須遵循單一固定流程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若這個流程我必須天天作,那我就會覺得前面那些無聊的選擇過程讓人厭煩。(如果每天早上起床要先從列隊在前方的二十道門裡面選擇"洗手間",然後再在排列整齊的二十樣盥洗用具中選擇"牙刷"和"牙膏"的話,就算這個過程很無腦,使用者還是會覺得煩。而且這樣的煩會潛意識的讓人不想打開這個app,因為達到目標的過程是痛苦的)

由於這樣進入方式的不同,"單一目的app"的存在就變得必要,如果現在有人想要看一下最近的新聞,而他站在櫥窗前,發現一個傳送門上寫著"XX新聞",另一個傳送門上面寫著"Yahoo!",你覺得他會選擇那一個傳送門呢? -- 即使這個"XX新聞"可能是"Yahoo!"的子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前者。

也因此,Yahoo!的app從網站思維慢慢的演進為app思維,從城堡變為散裝的app,早期的app包含了Search、Mail、News功能,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Dev log:
版本 2.0.0 (2011年7月27日)
* Redesigned interface
* Photo galleries, slideshows and videos
* Offline access for Yahoo! News articles
* Powerful new Yahoo! Mail interface
* Enhanced Yahoo! Search features
 展开备注
版本 1.1 (2009年5月18日)
'Press + Speak' voice input for...
- Search
- Add to My Interests
(And we fixed a few bugs too)

而這是現在的Yahoo app們:



2014年6月4日

『愛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II



在今年一月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當時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幸運的衝上了排行榜的第二名,但後來我們又有一次嘗試,卻以失敗告終,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這兩次的衝榜經驗有何不同,還有『台北食記』為何要轉換成為『愛食記』。

愛食記App:
iPhone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pp簡介

由於我們自己身為使用者,覺得台灣目前又沒有一個專門為了"精緻美食"所作、夠好的一個App服務,因此在台灣許多的美食資訊都來自部落客的前提條件下,我們選擇作一個專門整合、推薦精美餐廳的App,希望能讓使用者不用透過Google也能找到好吃的美食。


因此我們依據不同縣市來整合當地食記,並依照縣市來作每週、每月的食記排名、推薦,想讓每個地方的使用者隨時可以知道當地最近有什麼新餐廳、好餐廳。

經過幾次的改版後,『愛食記』就誕生了,取名叫愛食記是因為台灣很多厲害的網路公司都以"愛"開頭,例如"愛評網"、"愛情公寓"、"愛料理"、"愛瘦身"、"愛卡拉"、"愛合購"、"愛魅奇"...,所以我們也隨後跟進。

2014年1月25日

『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後改名為愛食記)


『台北食記』是我和朋友們一起規劃、開發的App服務,在上個星期衝到App Store排行榜第二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經驗,因此想把整個過程記錄起來,分享給同樣是開發者的人們。

而還沒有下載『台北食記』的讀者,可以下載來體驗看看,讀起來或許會更有感覺~

iPhone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ndroid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android




先說說『台北食記』這個App的規劃和開發過程吧! 一開始它其實只是一個小App,蒐集了網路上的知名部落客所寫的台北食記,將它們定位到地圖上,所以只要一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食記,也可以搜尋特定地點。這個版本(1.0版)可以參考PunApp為台北食記所寫的介紹
【台北食記】整體來說速度是頗快的,在讀取網誌時反應不慢,而操作上也讓人直覺使用,算是簡單方便的APP。 
可惜的是功能十分的少,而其資料量的關係,亦不如愛評網的美食APP或是鄉民美食地圖等等,再加上地區受限,讓這APP變的有些無用,大約只能當作是台北美食網誌搜集器吧。

2013年4月21日

在網路的洪流中消逝

經營部落格其實是件挺有趣的事情,在經營它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關於網路的現象。

在以前的觀念中覺得,部落格就是要把文章寫得好,才有讀的價值、才會有人氣。但後來發現,其實在這個時代,大家是把文章當做『事件』來看待,它是速食的、是看過即丟的,它是用來在Facebook的牆上一閃即逝用的。

在網路世界,文章不是一個永遠存在、具有高度深思意義的書本,它比較像是每周出刊、看過即丟的雜誌。

(在我的Blog發生的『事件』)

2013年3月3日

有限制的快樂

擁有選擇的自由,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


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有過一個體驗,那就是完全的『沒有自由』。在新訓時,會有一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看著你、盯著你、限制你,那段時間上廁所要報告,不能自由的喝飲料買零食、打電話要限時、睡覺時間決定好了、醒來的時間也決定好了。

這時一天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是從零食站訂雞排、珍奶來,坐在夜裡的廣場中吃著不算好吃的宵夜,然後打電話跟親人、女友聊天。 最光榮、開心的時刻是什麼? 是在完成額外任務時,被允許去萊爾富買一杯巧克力奶茶或任何販賣機買不到的飲料。

為什麼那時候只要一杯飲料就很開心,但退伍以後就算有超多飲料店可以挑,卻不會特別想買,買了也不會特別開心? 五十嵐的奶茶絕對比販賣機和飲料站的飲料好喝阿!

有人會說這樣的快樂是來自於「環境艱辛,所以只要一點點獎賞就很開心了!」但我認為其實不完全是,那時之所以我們會滿足於那些飲料,那是因為它們是當下的唯一選擇,它們就代表了獎勵、它們就代表了快樂。但退伍以後,它們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它們只是眾多娛樂中的其中一個,它們再也不特殊、再也不代表什麼。我們的快樂分散在各種選擇上,電玩、約會、上網、閱讀、聚餐、運動....,買飲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它所負載的快樂大概不到千分之一吧,如此一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快樂?

TED有一個演講,我們為什麼會快樂(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裡面提到,其實我們的快樂有部分是取決於我們的所擁有的選擇、自由。當我們擁有『有限制的自由』時,我們最容易開心。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別的可能性』時,我們便會感到不滿意,並且開始討厭自己擁有的東西。



2012年9月15日

Facebook這座城市


前陣子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公開聲明,Facebook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使用HTML5(一種新科技)來做手機的App,因為這個決定,Facebook手機的App速度一直很慢,直到前陣子改版之後,它的速度才變正常(變為之前HTML5的兩倍快)。而改版之後,手機使用者在上面的瀏覽量,迅速的提升為原本的兩倍,馬克認為這是件"好事"。


讓人們在Facebook上面多瀏覽東西,對Facebook有什麼好處呢?

2011年9月2日

Facebook的未來--Place

Facebook近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使用者在首頁發表動態時,可以tag朋友和地點。
(有些人應該覺得不是新功能,因為Facebook像Google一樣都會先選一些人先
 偷偷的Dark Launch一下。)

昨天試用了一下,覺得整個介面設計非常簡潔,雖然功能很多但卻不會讓人感到複雜,
而且挺讓人驚喜的是,FB地點的搜尋結果有根據使用者和那個地點的關係去做排序
也就是有做到Personal Ranking -- 假如我常去或是我朋友常去(打卡)那個地點,
那個地點的排名就會排在比較前面。
(像我或是我的朋友常去鍋膳和燈籠滷味,這兩個地點的排名就很前面
 另外就是打英文可以找中文也是Facebook搜尋的一大特色...)


為什麼Facebook要在這麼顯目的地方(網站的黃金地段),給使用者tag地點和朋友呢?
我想這就是網站的設計,它希望引導使用者去做出它期望的行為 --
也就是它輕輕的Nudge了使用者一下,像google+設計的Circle。

其實將人、物(相片、評論)與地點的關係結合起來,一直是許多新創公司主打的目標,
像獲得許多創投資金的Color,還有在美國非常紅的FourSquare
以及最近被TechCrunch(美國知名科技報導網站)報導的美食App -- Nosh
它們都是基於這個理念基礎發展它們的網路服務。

2011年8月14日

Facebook的精準行銷

昨天看到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只要去FB
右上角的"帳號"-->"編輯朋友列表"-->左邊的"通訊錄"
就可以看到所有用智慧型手機使用Facebook的朋友們的電話號碼(好繞口):

很多人說Facebook偷偷將使用者資料蒐集起來,使用者都不知道,
說這功能很邪惡,但其實我覺得還好,它的目的只是要讓大家更容易找到可能的朋友,
除了自己,其他人也看不到我們朋友的電話聯絡簿,並沒有資料外洩的疑慮。

這讓我想起有一天晚上也是挺無聊的,因為在FB看到一個設計雜誌的高階主管,
發表了一篇創意人和工作求職的文章,姿態擺得很高,
感覺來求職的人都是自以為有創意以及沒有辦法將創意轉成公司金流的人
下面卻有一大堆人留言按讚,有點不是很贊同想要回文,卻發現我不能回...
(因為FB是朋友和粉絲制,因此不是朋友和粉絲就不能講話,無怪乎所有推文都是講好話)

上面這段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到她的首頁一看,發現她的朋友有2000多人,
遠遠高出我周圍任何的朋友、同學和同事,於是我就開始隨意觀察周圍朋友,
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數量,然後把數量和他們的身分個性做個連結,
結果發現,其實光從FB朋友數,就可以把周圍朋友的類型做個簡單的分類:


    0~100: 幾乎沒在用Facebook
100~200: 不太喜歡交際, 或說對朋友的定義嚴謹, 不喜歡亂加朋友。
200~350: 工程師或是以學業為重的正常大學生。
300~400: 討人喜歡的女生,或對大家都很好、中規中矩的大學男生。
400~550: 出國念研究所的正常大學生。挺會聊天、善於和人相處的男生。
450~650: 可愛的女生,帥哥。或是參加過不少台灣的活動。
                或時常run一些project。參加交際性社團。
650~900: 正妹,參加或舉辦過一些對身邊的人有影響力的活動,人見人愛。
800~1000: 許多有影響力活動的leader,愛玩,個性開朗,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900~1300: 家世良好,參加許多國際交流活動的人,其中夜店咖很多,
                  大都走商管學院,出國玩就和吃飯喝水差不多。
1300~2000up: 將FB當做自己個人品牌平台在經營,多為上過雜誌或是常去演講的人。

2011年7月1日

google+

這兩天google+在網路界炒得火熱。
前兩天在公司,同事發現他收到google+的邀請,就快速的將公司的大家都邀請進去一起玩
我聽到google+的第一個想法是: Yahoo奇摩知識+? (不對,知識+只有台灣這樣叫)
我看到google+的第一個想法則是: 是Facebook改版面了嗎? (兩個版面也太像了吧..)
接著上網看他的介紹影片,自己實際玩一玩之後,結論是:

                                google+這個服務終於把一切都連起來了。


還有-- google這次是玩真的,要和Facebook正面一較高下。


首先,google在推出google+之前慢慢的在改版面,很清楚的感覺到它們開始
越來越重視UI的設計還有使用者經驗。首頁上方原本是醜醜的有底線的各樣連結,
(圖片 翻譯 文件...)
慢慢的變成一小塊、一小塊像是OS一般給人舒適使用感的功能區塊
到大約一個星期前,我發現自己google上方的工具列變成了黑紅色
然後到前兩天,google+出現,才知道那是他新主打的色系(剛好和FB的淡藍色相反)


在fb這麼猖狂的年代,google+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把人抓進來玩社群呢?
它真的設計了很多東西,並且我覺得每一個設計都有它的用意。
首先,google+主打Circle的概念,在上面的每一個訊息都可以指定社交圈


                                                     (壹傳媒的影片真的太不搭了)


只有你指定社交圈的人才看得到你分享的訊息,這點是和FB的主要區隔。
(我們現在在做的網站有處理到這種訊息分享privacy的問題,只能說,這非常難做!!)
但分社交圈這種東西通常只有在朋友很多的時候需要,對一個剛推出的社群服務而言,
主打這個東西根本是有點不切實際,但google有gmail,於是我在剛加入google+時,
我就有大約300個人等著我去分圈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