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if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f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17日

憂鬱與Mindfulness,停止無窮迴圈

自身的憂鬱

這兩年來發生很多讓自己壓力據增的事情,心理狀況無法調整好穩定下來寫文章,而這個狀態大約於兩個星期前寒流來時達到最高點。

當時已經兩個月沒有好好運動過,個人持有的資產在股票市場震盪下產生巨幅波動,自己的公司面臨成長和擴張的壓力,人際關係上也因疏於聯絡而感到孤寂。不知不覺當我與熟識的人見面時,都在講同樣的擔憂「公司未來要如何發展」,而下班回家、放假時「公司萬一無法繼續成長」的思考也從來沒有斷掉,這種思考狀況簡直就像是空轉過熱的引擎,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但讓我的神經緊繃。直到有一天早上起來,在寒冷的天氣中,我開始有了「活著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想法,並且無法擺脫、持續了好幾天。而此時我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況偏離了正軌,而且生活型態也已經離健康太遠。

由於我自己沒有經歷過憂鬱症(應該說甚至沒有靠近過),因此在過去我很難理解那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但在這一兩年,我接觸了比較多相關的資訊,而下面這個影片我認為很好的描述了憂鬱發生時人心理的狀況:



「當生活不再有絲毫快樂,你就開始質疑生活的意義。」就影片描述以及我得到的一些資訊,憂鬱症是一種襲來的感覺,讓你感到對生活、社交的逃避,任何其他人看起來很容易的群體活動,你要主動去參加卻需要超人般的勇氣和堅持才能做到。而憂鬱症同時降低你感知和體驗快樂的能力,讓你即使享用最高級的餐點,吃起來也不美味、不開心,即使是從事過去印象中讓你感到興奮、快樂的事情,在黑狗的狹持下,這些事情竟變得無趣、無意義。除了疲倦和想要放棄以外,沒有任何開心的事情會無預警的出現在生活中。而當周圍的人正常開心時,卻沒有人能夠理解你為何看起來過的好好的,卻總是快樂不起來。

憂鬱症自殺的韓星 鐘鉉,在遺言中提到:
「當醫生用溫和的聲音責怪是我個性內向時,我想醫生想的真是太簡單了。他對於我為什麼這麼痛苦感到很神奇 」,也許是出於關心的一句話,卻反而令人更自責,也可能因此而想「我已經努力求救了,卻沒有人能真的理解我」,最終反而更困在心魔中。試想當我們吐露苦水和痛苦時,卻換來旁一句:「拜託,比你痛苦的人大有人在,在那無病呻吟什麼 」
(photo from: A Day Magazine)

我不能說自己確實體驗過了深度的憂鬱症,但前陣子我可以肯定自己往光譜的那邊移動了一些。在過程中,我知道自己要去運動,但我沒有辦法督促自己去。我知道自己該停止想那些無解的問題,但我的腦袋沒有辦法停止思考。每天的生活就像是疲倦的身體拖著被煩惱空轉折磨的腦袋一樣,沒有意義也沒有快樂的存在。而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每個人面前表現得正常,做正常的工作、講正常的話,但心理狀態其實已經不再平衡,最終我心中出現聲音,它懷疑起活著的意義。

生活型態比我不好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他們的心理能夠保持健康,不陷入痛苦和憂鬱呢?

2016年1月9日

關於寫作

(編輯送我的書: 一人食)


停止部落格的寫作好一陣子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單純就是因為懶而已。

.
.
.

恩...其實不是真的,真的原因,是因為害怕。

2015年4月12日

別吃掉每一盤在你眼前的東西

關於食物 -- 為什麼要吃掉眼前的東西?

和朋友或家人出去吃飯的時候,如果是點一人一份餐點的套餐,我時常會剩下一些飯或是菜沒有吃完,而與我同行的人有些會像我一樣,一旦自己已經飽了,便不會勉強自己把東西全部吃掉,但有些人則是相反,就算肚子已經很飽了,還是要堅持把所有的東西吃掉。

有一次我與我的好友一同出去用餐,我們兩個一邊吃一邊聊,我吃飽就停了,但盤子裡還剩很多的飯,而他盤裡也只剩白飯,但他還一口口的慢慢在吃。他的體型偏重,而且我知道他正在減重,所以就問他說:「我覺得份量很多耶,看你全部都吃掉了,你還會覺得餓嗎?」他說:「不會啊,我已經覺得飽了,但覺得沒有吃完很浪費,所以就習慣把東西吃完。

2014年12月31日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

(2014年末與國中朋友合照)

上週末我在美國Google工作的國中朋友回來台灣,一早帶著他未來的妻子來我家串門子閒聊。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

2014年8月16日

守法公民的假設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管理和經營企業的方式,不是建立最完美的硬體--如擁有最完備的設施,或雇用最嚴格的管理、執法或服務人員,而是透過教育或流程設計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侷限在一個特定範圍內,讓人們不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如此便可以用最少的資源,照顧到最多的人。



開始做網路相關的服務之後,漸漸的有一種體悟,那就是:「當人數一多時,某些事情就是會發生,一切都是機率問題而已。」

例如:當在App的下方放入橫幅廣告,每天總是固定會有0.1~0.3%的人會點廣告。而當有一千個新註冊會員時,就是會有一兩個人會特地寄信給我們,建議說App應該要怎麼改比較好。

有些事情雖然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但世界上就是會有千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的人會去做。這件事情從「違法」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很讓人煩惱的事情,例如每一千個公民中,就有兩三個人會違法(像是逃漏稅),因此相關單位(政府或是公司單位)就必須針對這些違法者來制定法律、花費人力...,來將這些讓人煩惱的「不守法者」繩之以法。

記得在研究所時曾經讀過哈佛商業評論的Transformation at the IRS,印象中文章有提到,美國不守法繳稅的人,其實佔了很高的比例(似乎有到10~20%,當時看到有驚訝了一下),也因此政府必須付出很多的社會成本,如催繳文件、法院開庭等等。當時我忽然覺得「有一群"預設"認為繳稅是正常的公民,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反過來想,如果現在大家都不繳稅了,政府真的有能力和資源去逼人民繳稅嗎? 我們的政府其實做出了一個大家多數都是「守法公民的假設」。

2014年6月4日

『愛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II



在今年一月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當時由於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幸運的衝上了排行榜的第二名,但後來我們又有一次嘗試,卻以失敗告終,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下這兩次的衝榜經驗有何不同,還有『台北食記』為何要轉換成為『愛食記』。

愛食記App:
iPhone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pp簡介

由於我們自己身為使用者,覺得台灣目前又沒有一個專門為了"精緻美食"所作、夠好的一個App服務,因此在台灣許多的美食資訊都來自部落客的前提條件下,我們選擇作一個專門整合、推薦精美餐廳的App,希望能讓使用者不用透過Google也能找到好吃的美食。


因此我們依據不同縣市來整合當地食記,並依照縣市來作每週、每月的食記排名、推薦,想讓每個地方的使用者隨時可以知道當地最近有什麼新餐廳、好餐廳。

經過幾次的改版後,『愛食記』就誕生了,取名叫愛食記是因為台灣很多厲害的網路公司都以"愛"開頭,例如"愛評網"、"愛情公寓"、"愛料理"、"愛瘦身"、"愛卡拉"、"愛合購"、"愛魅奇"...,所以我們也隨後跟進。

2014年5月20日

魏如萱: 14年歌手,一場小巨蛋演唱會



星期天去聽了娃娃魏如萱的演唱會。其實當初會買演唱會的票,算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開始又一點改變,多體驗點不一樣的東西,當下一個衝動就刷下去了。

魏如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特殊的歌手,不打扮的甜美也不走氣質路線,印象中喜歡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話和穿著,寫的歌也是超隨興什麼都寫,(像吼呦我爸的筆都超無厘頭的),然後笑起來非常的爽快。

聽她講話起來會覺得其實她不煩惱這世界的一切,也不想因為這世界上"大多數人"喜歡什麼而去改變自己。但看了她這次「捉迷藏」台北小巨蛋演唱會的介紹影片才知道,每次看起來無憂無慮,但其實她為自己的夢想付出過多少努力、堅持了多久。她曾經一邊賣衣服一邊唱歌、曾經為了繼續音樂這條路唱廣告歌曲(QQ軟糖之類的)、也曾經擔任電台DJ一邊工作同時繼續接觸她喜歡的音樂...。


(演唱會宣傳影片)

2014年1月25日

『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後改名為愛食記)


『台北食記』是我和朋友們一起規劃、開發的App服務,在上個星期衝到App Store排行榜第二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經驗,因此想把整個過程記錄起來,分享給同樣是開發者的人們。

而還沒有下載『台北食記』的讀者,可以下載來體驗看看,讀起來或許會更有感覺~

iPhone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ndroid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android




先說說『台北食記』這個App的規劃和開發過程吧! 一開始它其實只是一個小App,蒐集了網路上的知名部落客所寫的台北食記,將它們定位到地圖上,所以只要一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食記,也可以搜尋特定地點。這個版本(1.0版)可以參考PunApp為台北食記所寫的介紹
【台北食記】整體來說速度是頗快的,在讀取網誌時反應不慢,而操作上也讓人直覺使用,算是簡單方便的APP。 
可惜的是功能十分的少,而其資料量的關係,亦不如愛評網的美食APP或是鄉民美食地圖等等,再加上地區受限,讓這APP變的有些無用,大約只能當作是台北美食網誌搜集器吧。

2013年12月5日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認知都不相同,有人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旅行社的套裝行程,因此對旅行的印象就是『行程早就安排好了,到景點時待一段時間,然後就上車前往下個景點。』套裝行程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因此即使你很喜歡一個景點,往往也不能在那邊久留,因為下一個行程正等著你。

有時候套裝行程的內容不好,人們就會抱怨:『這個景點應該可以待久一點』、『這個行程好無聊』、『怎麼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車...』於是人們就會開始學習自助旅行,安排自己的旅遊行程,希望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過去對於"旅行"的刻板印象還是影響著我們,我們會想要踏過越多景點越好,彷彿沒有去到這些地方我們就損失了什麼。而且對於旅行時的突發狀況感到厭惡,如果這些突發狀況影響到我們拜訪"景點" -- 例如雨天時看不到日出、當天博物館臨時休館、某個名勝正在整修...,這些狀況讓我們有所損失,我們便會覺得自己很倒楣。

但若我們跳脫一點來看,"旅行"最重要的事情是走過這些景點嗎? 是回來時可以有照片可以分享到Facebook給朋友羨慕嗎? 當我們沒辦法踏過我們想要的景點時,這趟旅行就不再有意義嗎? 旅行到底是由"景點"所構成的,還是由我們在其中的每一剎那的"感受"所構成的?

2013年10月24日

一沙一世界中的"真理"


從小我就喜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預測事情的發展還有人的想法。對我來說,建立世界觀的過程的過程就像是推導數學式子一樣,你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有的想法(解答)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在這基礎下,推導出下一個正確的式子。

如果它像數學,那麼只要上一步是正確的,推導的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所學的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用正確的理論配合這些基礎,那麼推出的結果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A->B->C,就這麼簡單。

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所學到的基礎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認知"正確"的基礎不過是人們經驗的產物,而人們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微小的存在,這些"正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的經驗談,而我們卻總是自信的依據這些經驗,頭頭是道的對人說『這不可能』、『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翟本喬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黑羊, 和 Facebook 實習生的薪水』,裡面有個故事說
三個朋友出國去玩,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一隻黑羊。
詩人讚嘆道:好奇妙哦!他們這裡的羊都是黑的!
工程師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有黑的羊。
律師再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至少有一隻羊,它面對我們的這一側是黑的。
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覺得裡面的"律師"在找大家麻煩,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只有一半是黑色的羊,這種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何要做這種近似無聊的假設?

嗯,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過』

人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它會對靠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特別有感覺,它會去放大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每30秒在非洲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每30秒台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流感而死亡』(這是假的)、『每30秒你認識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型病毒死亡』(假的),這三個描述,最後一句話對我們的衝擊會最大,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看到、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並且感受到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自己周圍事件發生的頻率、遠近所構成的,只要一件事情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相信『世界就該是這樣運作的』(可以參考: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2013年5月20日

The Things We Love

星期六的時候,我忽然有股衝動想把家裡清的一乾二淨。

我們家裡總是充滿著一些廉價沒有用處的東西,例如免費贈送的筆、廣告傳單、看過的報紙雜誌、舊到不能穿的衣服、便利貼、瓶瓶罐罐空瓶、贈送的袋子、贈送的娃娃、免費的....太多太多沒有用處卻佔著空間的東西。

怎麼說呢,這些東西就像是生活中的雜事不知不覺的在發生,不知不覺的佔了我們的空間和時間,不知不覺的讓我們人生沒有空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每個人被問及,人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時? 大家都會說父母、孩子、愛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看看自己的生活中,我們給最重要的事物多少時間? 我們給予八卦新聞、Facebook訊息,還有那些完全和自己無關的資訊多少時間? 我們給了工作多少時間? 我們給了自己多少時間? (讓我想到破壞式創新大師Christensen的哈佛演講中所說的 -- 人們在自己嘴裡說重要的東西上所花的心力卻越來越少...)



2013年3月23日

『我輸給了脆弱,但是我贏回了我的人生。』


最近開始看TED被看過最多次的演講們,其中有一個演講它的名字叫做『脆弱的力量』,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演講到底要說什麼,但看完之後我的收穫很深。

演講其實跟『脆弱的力量』沒什麼關係,它主要在講,或許我們不該強求自己變成完美的人,相反地,我們該擁抱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由於演講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我覺得講者有些地方雖然有講到重點,但邏輯沒有串在一起,文中我就用自己的理解去講述了。)



講者Brene Brown生來是個很要求自己的人。當別人覺得"Life is messy, live it"(生活生來就是一團亂,接受它吧),她則會說"Life is messy, clean it up."(生活一團混亂,那就想辦法把它整理乾淨)。

她曾經做過一個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們害怕、羞恥背後的原因,她想要找出這些人們脆弱的因素,並且協助人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她指出,人們的羞恥和害怕其實都出自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害怕失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 愛與歸屬感。

2013年3月3日

有限制的快樂

擁有選擇的自由,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


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有過一個體驗,那就是完全的『沒有自由』。在新訓時,會有一段時間時時刻刻都有人看著你、盯著你、限制你,那段時間上廁所要報告,不能自由的喝飲料買零食、打電話要限時、睡覺時間決定好了、醒來的時間也決定好了。

這時一天最快樂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是從零食站訂雞排、珍奶來,坐在夜裡的廣場中吃著不算好吃的宵夜,然後打電話跟親人、女友聊天。 最光榮、開心的時刻是什麼? 是在完成額外任務時,被允許去萊爾富買一杯巧克力奶茶或任何販賣機買不到的飲料。

為什麼那時候只要一杯飲料就很開心,但退伍以後就算有超多飲料店可以挑,卻不會特別想買,買了也不會特別開心? 五十嵐的奶茶絕對比販賣機和飲料站的飲料好喝阿!

有人會說這樣的快樂是來自於「環境艱辛,所以只要一點點獎賞就很開心了!」但我認為其實不完全是,那時之所以我們會滿足於那些飲料,那是因為它們是當下的唯一選擇,它們就代表了獎勵、它們就代表了快樂。但退伍以後,它們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它們只是眾多娛樂中的其中一個,它們再也不特殊、再也不代表什麼。我們的快樂分散在各種選擇上,電玩、約會、上網、閱讀、聚餐、運動....,買飲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它所負載的快樂大概不到千分之一吧,如此一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快樂?

TED有一個演講,我們為什麼會快樂(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裡面提到,其實我們的快樂有部分是取決於我們的所擁有的選擇、自由。當我們擁有『有限制的自由』時,我們最容易開心。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有『別的可能性』時,我們便會感到不滿意,並且開始討厭自己擁有的東西。



2013年1月27日

時間永遠在變

『每一個當下都是不同的當下,每一刻都是截然不同的存在。』這句話很常在小說或電影中被看到,其中比較知名的應該是"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附上之前寫的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很多人可能已經對這句話聽到冷感了(某種程度上我可能也是),但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些其他意義在裡頭。


從禪學的角度來看,每個當下都是獨立的存在,人們應該有能力不去思考"過去"和"未來",單純的體驗現在。下面這篇TED的演講中說,根據近來Harvard的研究,現代人有47%的時間不活在"當下",他們活在"思考未來和過去"之中。(這個演講在鼓勵大家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專心的活在當下,如此一來你的人生會有大大的不同。)



2012年10月7日

書本和紙筆還是更適合擁有靈魂的

今天由於在規劃出國行程,拿起了白紙和原木做的2B鉛筆開始寫些東西。

寫著寫著,忽然覺得自己好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心裡平靜,
只是看著、聽著筆在紙上畫著所發出的沙沙聲。

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字,忽然給我一種奇妙的感覺,寫著『容』這個字,
在書寫的過程中,其實是能夠體會到『谷』這個意念的,
但由於近年來都是使用電腦來打字,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到這樣的意念了。

Just Kids的作者Patti Smith曾在演講中眼眶泛淚的說:
『拜託,不管我們科技再怎麼進步,請不要遺棄書本。
    在這有形的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比書本更美麗。』

在這個每天對著電腦與手機的世代,我們常常會忘記鉛筆劃過紙張的觸感,
忘記彩色筆在畫紙上暈開的點點毛細,忘記手指翻過手工裁切不規則書頁的那種感覺。


很想時時記住這個感覺,
一個真的和世界上的東西做了互動、留下了點痕跡的感覺。
如同每次隔了很久,進到書店拿起一本小說看完的那種平靜的感覺。

『我都快忘記這有多美好了。』

不要被網路、手機資訊充斥到忘記自我,忘記自己身而為人的平靜與自我。
不要因為對工作與成功的渴求高到忘記平凡的美好。

Stay true to nature thing.

不管我們科技再怎麼進步,請不要忘記手拂過書本的感覺、鉛筆劃過紙張的感覺、
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的坐著空想發呆的感覺。
因為那是我們活在世界上心裡最安靜、最真實的時刻。

比起電腦、手機,我想書本與紙筆還是更適合擁有靈魂。


2012年9月18日

《逆光飛翔》

過去時常有一種經驗,那就是以前聽過但沒特別注意的歌,在某次表演、戲劇、影片中,配合著眼前的畫面出現,由於眼前所見和音樂的節奏、旋律,歌詞裡面的內容、情感太過完美的配合,從此這首歌對於自己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逆光飛翔》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電影主要是在講一個盲人鋼琴生和夢想成為舞者的女生之間的故事。我覺得整部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欣賞,第一個部份是男女主角平常的生活和互動,電影拍攝起來給人的情緒是很輕快而正向的,就像是沒有煩惱的高中生和朋友們一起玩社團一樣的單純直率。這部份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下面這部預告片中前一分鐘的曲子一樣,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2012年7月26日

別和所愛的人講道理

從小到大,我們家裡常常會有一些爭吵,小時候的事情我不太記得了,只記得長大以後爭吵時,長輩那邊的邏輯很常是站不住腳的,而我總是在爭吵時,將事情的背景、整件事情的邏輯解釋給對方聽,希望對方能理解我的想法,或說我心目中的"事實",但結果通常都不太好。


爭論的事情從天氣冷要不要多穿衣服,到要不要考公務員、要不要把房子賣掉、要不要退休,有大事,有小事。『身體是我的,應該是我覺得冷不冷比較準』『公務員的生活,跟我想要過的生活不一樣,這是我的人生,應該是我要決定要怎麼過吧?』『你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讓我們擔心。』『你覺得這個人不好其實是你的刻板印象,回想一下,過去什麼時候你有稱讚過你兒子的任何一個女朋友?』

小事情最後會以小小的不愉快收尾,但遇到重要的大事情,我們常常都會吵到兩邊都很生氣,這時候就會跑出『我請問你!不然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好阿,你不想要就以後都不要管你阿!』『所以呢?』『你的態度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差。』『沒有怎樣。』『那我以後都不要問你的事情,這樣可以了嗎?』『好啦!你覺得好就好,反正我怎麼想你也不在乎』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可以不要這麼情緒化嗎? 然後事後吵完一個人時就會覺得很鬱悶,因為我明明從頭到尾都說對了,有時候對方也理解了、接受我的說法,認為我的想法才是對的,為什麼還是弄的這麼不愉快?

後來長大了點,漸漸知道問題出在哪,問題是,跟你最親近、最愛的人講理,用邏輯爭論一件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當你爭贏的時候,其實你也輸了。

2011年8月24日

Work Life Balance

近來網路上流傳著兩篇鼓勵上班族們準時下班的文章,
一篇是姊妹淘我要閃人了!
另一篇是Mr. Jamie加班是一種癌
兩篇文章口徑一致的指出:
   在台灣很多員工會因為老闆還沒走,因此明明工作都做完了,
   還是耗在辦公室裏面,上上網、打打電動,摸到七八點後才離開。

看完我很想問,這是篇討上班族歡心的文章,還是這是台灣上班族的真實狀況?
在台灣的上班族真的可以"早就完成了工作",然後在公司敲別人MSN和玩Angry Bird?

我想在台灣的真實狀況應該比較接近這篇文章--爛蘋果和加班
大家不是工作早就做完了而不走,而是公司堆在員工身上的工作,
遠遠超過正常工時可以做完的量,因此大家必須要留下來將負責的工作做完。
在這個狀況下,早走和加班到底該怎麼拿捏,似乎就要看個人的心態...

對一個每天要定時到公司報到的上班族來說,工作到底是什麼?
    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是累積自己實力,投資自己的一個手段、過程?
    是認同公司想法,想要幫助公司成長卓越的一趟旅程?
    是一種生活,是人生一段不可取代的經歷?

我想對那兩篇文章表示贊同的人,主要應該認為上班是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假如是這樣,那麼我認為準時上下班是必要的、是基本的,是聰明的。
尤其在文中描述的那種理想狀態--工作都已經做完了,
更應該毫不猶豫地起身走人,因為在這個公司中,待更久的時間,
並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回家陪伴家人或充實自己、休息,
才是真正的Work-Life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