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e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e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29日

台灣網路創業環境正在改變 -- 從500 Gcamp說起

一直都很想一篇描述關於最近台灣網路創業環境的文章,而上星期六日參加了500 Startups所舉辦的GCamp (Growth Camp),是一個機緣,於是就整理寫了一篇部落格。


這次參加GCamp的目標是希望學習一些關於網站App流量成長的技巧,將之應用在屬於自己的Startups上。兩天一夜的營隊收穫很多,就我自己而言,主要學到了關於email content行銷、Pricing策略、Public Relationship的經營等過去完全不熟的主題。

而在參加GCamp的過程中,500 Startups的一位業師Robert Neivert (上圖左下角的講者)給予我們團隊諮詢,針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題目「愛食記」給出了建議,整個過程非常的有收穫,很不像之前在台灣與一些人聊到我們在做的題目的感覺,過去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這市場太擠了」、「你們和xx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要怎麼賺錢? 台灣市場太小了」。而Robert則是聽了我們的狀況後,給了我們他的建議,如「要如何Branding才能和xx差異化」,還有「如果這樣的產品定位ok,你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從餐廳身上收到錢」,或是「你們該選擇怎樣的合作夥伴才對」,Robert的想法是用他的經驗來對我們的東西做加值,他只想「該怎麼做你們才會更成功?」,而不是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們做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因為Blah blah blah...」,我覺得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

2014年8月31日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賈伯斯在他遺失多年的訪談中(The Lost Interview)中引用了畢卡索說過的一句話: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Pablo Picasso )
 並且說:「我們從來不覺得偷別人的點子有什麼好可恥的。」(在1:07:05時)

在網路上,有些人討論過,畢卡索所說的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意思是,假如你不夠厲害,那麼你只能學到外觀罷了,形意你還是學不走的(能工摹形,巧匠竊意),而也有人說,模仿的話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用抄的,而如果你內化之後再來使用,別人就看不出來了,那就看你拿這個點子練出什麼東西來。

我原本也認為這句話的意思代表著「抄襲外觀」和「偷取點子」這兩個意思,直到自己所作的作品也遭到了「模仿」。不知為何,在看到對方作品的那瞬間,我想起了前陣子看的電影: 矽谷海盜(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然後忽然了解到"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的意思是什麼。

愛食記被資深美食App致敬

首先,抄襲(Copy)的意思是,你抄了一個眾所皆知的作品,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你的作品是學別人的,一點創意都沒有。雖然你把這個概念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但世界上卻都知道你是學別人的、沒人欣賞,並且對這種行為感到可憐與一點點的羞恥。這樣的結果只能算是二流的 -- Good Artists.

而偷竊(Steal)的概念和這則完全不同了。偷竊這個詞的本意就是:「偷走屬於別人的東西」,所謂偷走的意思就是 -- 這個東西再也不屬於原作者了,偷走的人才是新的擁有者。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偷取好點子的人在世界上備受矚目、享受成果,而原本發明的人則被世界所遺忘。

科技界的偷竊案例

世界級偷竊最有名的兩個例子就屬於「微軟賣給IBM別人的作業系統MS-DOS」,以及「蘋果從全錄偷取GUI來製作Mac」。

2014年1月25日

『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後改名為愛食記)


『台北食記』是我和朋友們一起規劃、開發的App服務,在上個星期衝到App Store排行榜第二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經驗,因此想把整個過程記錄起來,分享給同樣是開發者的人們。

而還沒有下載『台北食記』的讀者,可以下載來體驗看看,讀起來或許會更有感覺~

iPhone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ndroid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android




先說說『台北食記』這個App的規劃和開發過程吧! 一開始它其實只是一個小App,蒐集了網路上的知名部落客所寫的台北食記,將它們定位到地圖上,所以只要一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食記,也可以搜尋特定地點。這個版本(1.0版)可以參考PunApp為台北食記所寫的介紹
【台北食記】整體來說速度是頗快的,在讀取網誌時反應不慢,而操作上也讓人直覺使用,算是簡單方便的APP。 
可惜的是功能十分的少,而其資料量的關係,亦不如愛評網的美食APP或是鄉民美食地圖等等,再加上地區受限,讓這APP變的有些無用,大約只能當作是台北美食網誌搜集器吧。

2013年5月12日

Everyone Plays a Role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要做爛橡皮擦?」,裡面提到,在小時候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市面上會有擦不乾淨的爛橡皮擦,為什麼不把橡皮擦做到最好? 其實當時我還有許多天真的想法,例如: 為什麼NBA球星們不想辦法把自己練得更強,練到像Michael Jordan一樣? 為什麼有些明星不想辦法創作更好的歌曲、增進自己的演技,成為亮眼的巨星? 他們沒有成為當代的經典、傳奇,人生有意義嗎? (這是小時候的想法,請見諒)

稍微大了一些,我知道做這些事情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很卓越的境界,但這時的我還是對於人生的價值有些偏見,例如當時會存著這樣的疑問: 一個影響力很小的人,他的一生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有意義嗎? 一個普通的老師、一個小公司的老闆、一個小基金會的負責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牧師、一個在運動界打滾多年卻不卓越的運動選手、一個在幕後幫忙製作唱片的音樂製作人...,太多太多在史冊上不會留下名字的人們,這樣的人生對社會來說是有影響力的嗎? 是會對社會更好的嗎? 比起他們,我們是不是該期望自己成為像是Bill Gates、Steve Jobs、Elon Musk(Tesla Motors創辦人)、Jeff Bezos(亞馬遜創辦人)...這些會在歷史留名的人們,是不是一定要在歷史留名人生才有意義?

2012年10月4日

Salary, app and lottery



前陣子去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台灣的創投人。

在演講中,他提到台灣未來幾年的資訊產業,對創投而言機會不錯,因為學生人才很多畢業後都跑出來創業了。過去很多電機資工的人才畢業後都投入電子廠、硬體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有很好的股票分紅,能夠吸引人才過去。他說由於人才都集中到這些公司,所以這些公司的產能非常驚人,聯發科、台積電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在他們專業的領域內都算世界知名的。

但現在股票分紅的數量沒有這麼多了,為這些公司工作所能獲得的報酬沒有這麼高,卻需要沒日沒夜的上班。他們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了,畢業生算一算覺得似乎划不來,就會想要自己創業,或是到比較有發展潛力小公司上班,目前看到很多是網站、App相關的新創公司。

『所以意思是說,由於資訊人才流出來創業和加入小公司,所以未來會有很多成功的新創網路公司出現摟?』有人問

講者笑著說『這也不一定,其實過去台灣創投投資網路公司幾乎沒有賺錢的,有拿創投又賺錢的真的沒幾家。記憶中就愛情公寓和無名小站比較有回收而已。所以現在創投們也還是在觀望,但由於很多人出來創業,因此創投有很多對象可以挑選』

2012年7月12日

這是一個品味創業的時代


當網路剛開始時,網站像是一堆散佈在海上的小島,每個小島的經營者都認真的經營著自己的島嶼,生產各式各樣的東西,提供各樣服務。那個時代,除非你知道小島的座標,否則幾乎不可能到達自己理想中的小島。這個時代最有權力的人就是經營這個海洋中的"港口"(入口網站,如Yahoo)的人,它本身提供了很多服務,很多人會來這個地方,而被它連到的小島,也會跟著繁榮起來。這是港口(入口網站)時代

後來google出現了,它發明了一個聯結所有小島的傳送機,只要人們站在傳送機前,說出你理想中的小島樣貌,google就花0.2s的時間,列出3億個符合這個樣貌的小島任君挑選。雖然很多人還是喜歡之前那種從港口出發的旅行方式,但很多探險家卻開始藉由google的傳送機,探索整個世界的資訊。這是傳送機(搜尋網站)時代

2011年10月7日

Steve Jobs and Apple


還記得大約六年前我看到朋友使用蘋果電腦時,我覺得她超怪的,
好好的Windows作業系統不用,用一個大家都不用的Mac作業系統。

四年前我真正接觸到Macbook,覺得它的作業系統用起來感覺很好,
不像是Windows只追求將所有功能做上去,它將最常用的功能放到第一層,
以最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給初階使用者,將較為進階的功能隱藏到較深的地方,
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去挖掘,而這些進階的功能強大且優雅到不可思議。
(其實基本功能也都非常強大,iTunes、iPhoto、Spotlight、Space、Exposé...)

所以當我有機會從實驗室那裡配到筆電時,我說我希望是一台Macbook,
於是我人生的第一台筆電,就是優雅的小白Macbook,

我當時覺得,做得這麼好的電腦,市佔率卻這麼低,
真的是被嚴重低估了,我甚至想要用我微薄的存款去投資Apple的股票,
因為我覺得它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
追求最高的設計和使用者經驗,即使別人看不到,自己也要將一切做到最好,
這樣的公司只是還沒受到世界得關注,還沒有人發現它到底做得有多好罷了。

於是剛好在那個時期,從iPod, iPod Touch開始,直到iPhone帶起了蘋果世界的風潮,
蘋果不斷的再創高峰,它的每一樣產品都是在創造世界產業的新規格。

Apple所做的一切終於被世界看到、重視,乃至於崇拜。

2011年9月2日

Facebook的未來--Place

Facebook近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使用者在首頁發表動態時,可以tag朋友和地點。
(有些人應該覺得不是新功能,因為Facebook像Google一樣都會先選一些人先
 偷偷的Dark Launch一下。)

昨天試用了一下,覺得整個介面設計非常簡潔,雖然功能很多但卻不會讓人感到複雜,
而且挺讓人驚喜的是,FB地點的搜尋結果有根據使用者和那個地點的關係去做排序
也就是有做到Personal Ranking -- 假如我常去或是我朋友常去(打卡)那個地點,
那個地點的排名就會排在比較前面。
(像我或是我的朋友常去鍋膳和燈籠滷味,這兩個地點的排名就很前面
 另外就是打英文可以找中文也是Facebook搜尋的一大特色...)


為什麼Facebook要在這麼顯目的地方(網站的黃金地段),給使用者tag地點和朋友呢?
我想這就是網站的設計,它希望引導使用者去做出它期望的行為 --
也就是它輕輕的Nudge了使用者一下,像google+設計的Circle。

其實將人、物(相片、評論)與地點的關係結合起來,一直是許多新創公司主打的目標,
像獲得許多創投資金的Color,還有在美國非常紅的FourSquare
以及最近被TechCrunch(美國知名科技報導網站)報導的美食App -- Nosh
它們都是基於這個理念基礎發展它們的網路服務。

2011年8月14日

Google Authorship設定 (續)

上個星期寫過一篇
Google搜尋結果出現Google+ profile? (如何設定Google Authorship)
那時候寫了一句:
"依據國外部落客的說法,設定成功後要過大約一個星期結果才會顯現"

結果過了一個星期後...還是沒有顯現在Google搜尋結果上,
因此我又再去搜外國的部落客們都怎麼說的,結果發現我還漏掉不少步驟...

由於這邊只是做個補充,就簡單的列出主要的項目吧!

1. 自己的Google+的個人照片必須清楚的顯示自己的臉。

2. 自己至少要+1過一個網站,並要在+1的tab按下編輯個人資料,
   勾選"在個人資料中顯示這個標籤"
  之後當Google爬到屬於你的網頁,便會自動幫你加到你的+1下面去。

Facebook的精準行銷

昨天看到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只要去FB
右上角的"帳號"-->"編輯朋友列表"-->左邊的"通訊錄"
就可以看到所有用智慧型手機使用Facebook的朋友們的電話號碼(好繞口):

很多人說Facebook偷偷將使用者資料蒐集起來,使用者都不知道,
說這功能很邪惡,但其實我覺得還好,它的目的只是要讓大家更容易找到可能的朋友,
除了自己,其他人也看不到我們朋友的電話聯絡簿,並沒有資料外洩的疑慮。

這讓我想起有一天晚上也是挺無聊的,因為在FB看到一個設計雜誌的高階主管,
發表了一篇創意人和工作求職的文章,姿態擺得很高,
感覺來求職的人都是自以為有創意以及沒有辦法將創意轉成公司金流的人
下面卻有一大堆人留言按讚,有點不是很贊同想要回文,卻發現我不能回...
(因為FB是朋友和粉絲制,因此不是朋友和粉絲就不能講話,無怪乎所有推文都是講好話)

上面這段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到她的首頁一看,發現她的朋友有2000多人,
遠遠高出我周圍任何的朋友、同學和同事,於是我就開始隨意觀察周圍朋友,
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數量,然後把數量和他們的身分個性做個連結,
結果發現,其實光從FB朋友數,就可以把周圍朋友的類型做個簡單的分類:


    0~100: 幾乎沒在用Facebook
100~200: 不太喜歡交際, 或說對朋友的定義嚴謹, 不喜歡亂加朋友。
200~350: 工程師或是以學業為重的正常大學生。
300~400: 討人喜歡的女生,或對大家都很好、中規中矩的大學男生。
400~550: 出國念研究所的正常大學生。挺會聊天、善於和人相處的男生。
450~650: 可愛的女生,帥哥。或是參加過不少台灣的活動。
                或時常run一些project。參加交際性社團。
650~900: 正妹,參加或舉辦過一些對身邊的人有影響力的活動,人見人愛。
800~1000: 許多有影響力活動的leader,愛玩,個性開朗,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900~1300: 家世良好,參加許多國際交流活動的人,其中夜店咖很多,
                  大都走商管學院,出國玩就和吃飯喝水差不多。
1300~2000up: 將FB當做自己個人品牌平台在經營,多為上過雜誌或是常去演講的人。

2011年8月3日

Google搜尋結果出現Google+ profile?  (如何設定Google Authorship)

今天在機緣巧合下,使用美國的Google搜尋了"google trend"這個關鍵字,
隨意瀏覽一下,發現搜尋結果旁有讓人吃驚的東西...



在公開的Google搜尋結果中,竟然有屬於社群網站的Google+ profile連結在旁邊
(有看到嗎? 就是旁邊那個圖像,寫著Matt Cutts的)
由於這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就上網查了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Ref:
Getting Your Thumbnail in Google Search Results
HOW TO IMPLEMENT REL=AUTHOR

查了一下發現,根據一些美國的部落客的說明,這是Google的新功能!

這功能允許Google+中的使用者,在自己的網頁中加入一些html tag,
然後於Google+的profile中作簡單的認證後,
就可以在Google的搜尋結果中顯示作者圖像和Google+ profile連結。

經過這樣的設定後,不僅僅會讓自己的圖像出現在搜尋結果旁(十分醒目)
它甚至還會影響整個Google的搜尋結果

Google+的使用者,可以透過Google提供的簡單機制,"認領"自己的網頁
而一但大家都認領完成後,Google便可以知道現在這個網頁屬於誰、
他在Google+中的聲望是否夠高,並依此決定這個網頁是否該排名高一些。
(像LinkedIn或是DropBox創辦人的文章或網站應該會排挺前面的)

未來專業版的Google+聽說會有像Facebook的粉絲頁,
提供明星和公司品牌自己的profile頁面。
只要這個認領機制建立起來,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廣告和宣傳平台。
(想像粉絲頁的擁有者認領了許多網頁,而這些網頁可以依某種機制
 例如:計算Google+中+1的數目、別人加自己到社交圈的數目等項目
 使自己認領的網頁排在比較前面,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嗎?
 大家就不用請人做網頁SEO做這麼辛苦了,只要經營粉絲團就好。)

這樣的網頁認領機制,叫做Google Authorship。

2011年7月9日

Why and What?

前幾個月看了一個TED的演講
標題是: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演講中提到,為何萊特兄弟明明資金和人力都輸給競爭對手
最後造出飛機的卻是萊特而不是對方

為何蘋果的東西大家搶著買? 另外還提出了黃金圈理論來說明
人腦的結構與信念、信仰之間的一些關係。


從結論來說: 演講者認為凡事都要從"why"出發,而不是從"what"出發
他認為所有的事情要做時都要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做,
從內在的意願出發(why) ,而不是從追求外在的結果出發(what)


若從內在的目的出發,當在向別人說明自己要做的事情時,
大家了解的是你的夢想、信仰,並且容易在接受到訊息後,
認為這是自己的信仰、隨時覺得"這代表自己"
如同Apple一族(在apple大紅之前)用Mac的心理舒適感、尊榮感,覺得自己慧眼獨具,
了解Apple軟體到硬體一手包辦,全線整合的堅持,只為了給使用者他們想給的,
於是了解他們想法的人就會給予認同,這就是演講者說的why。

2011年7月3日

google+ Nudge

Nudge,在英文裡面的意思是用手肘輕輕的推一下對方。
兩三年前有一名行為經濟學家便以這個名字出了一本書,
大致上的內容就是,人的行為是可以被周圍的環境大大影響的。
"環境上的設計只要多一個小點、空間配置直排變橫排、花紋密度變密、選項多出兩三個,
 就可以大大的影響到經歷這個環境的人們,而人們還以為一切是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裡面舉的幾個經典例子之一就是:
政府希望開車的人在下交流道的時候減速,
以避免發生意外,但放警告告示牌在下交流道的地方效果並不太大,
因此就有心理學家(沒記錯的話)想到一個方法,
那就是在下交流道的地方放上橫條紋,並且越靠近出口密度就越高。
這樣一來有什麼用呢?

     我們開車的時候會以周圍景色的變化當做自己速度的標準。

假如之前開車每秒都只有10棵樹從窗外過去,
那你就知道自己的速度是固定的(假設樹都等距)
但下一秒,忽然經過你車窗的樹木速度變快了,變成每秒12、14、18棵,
你就會覺得自己的速度變成了1.2、1.4、1.8倍,就會將車子的速度放慢,
慢到每秒只看到10棵樹。

     於是我們只要增加周圍景色的密度,便可以成功的讓駕駛者"自願"放慢速度,
     降低在交流道出口的車禍機率。

這就是所謂的Nudge。

2011年7月2日

Groupon 與直銷

很多人都覺得直銷是件很討人厭的事情,但事實上我並沒有這麼反感
做直銷的人只是想要成功、想要多賺點錢而已。
直銷的確創造了許多年薪百萬或是千萬的有錢人,
他們生活進入了一個比較閒適的階段,並可以用他們成功的例子去激勵別人,
讓想要靠自己努力發跡的人成為他們的下線--目標是變得跟他們一樣。

這是一個總是會有人成功,大多數人卻無法賺到什麼錢的模式,
但加入的總是期望自己會是那成功的一個(十分符合心理學),
因此積極的拉朋友、親人、路人一起來做直銷,
但ドラえもん裡面有說過(我是從這裡面學到這個概念的)
利用下線來賺錢的制度看起來好像很完美,只要拉到十個人,
十個人每個人再拉到十個人,自己就能分到百人的收入,
只要下線增加,這收入可能可以再成長百倍、千倍,這看起來真是太完美了!!
但實際上人口的基數不是無限,這樣級數的成長是有上限的,
因此先加入的人會有好處,而後加入的人則會四處碰壁


這個概念基本上和所謂的"龐式騙局"(老鼠會)很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90%E8%8C%B2%E9%A8%99%E5%B1%80

其實我不是要講直銷,我覺得直銷和保險目前都還沒走到死路,
也就是現在加入的人都還算是可能獲利者,
我想大家對直銷那麼反感的原因就是--他們直接的煩到我們了

話說這一兩年內有個東西大家很愛用,叫做Groupon

由於它引進了些新的概念,因此大多數的人(消費者)只直接的感受到它的好處
買東西超便宜,因此所有人都愛它,它運用網路聚集人氣,構成完美的新商業模式
透過它:
     餐廳(商家)可以保證找到大批客戶
     消費者可以透過團體消費拿到超級低的折扣
     Groupon當做中間者可以拿到些許的佣金

2011年7月1日

google+

這兩天google+在網路界炒得火熱。
前兩天在公司,同事發現他收到google+的邀請,就快速的將公司的大家都邀請進去一起玩
我聽到google+的第一個想法是: Yahoo奇摩知識+? (不對,知識+只有台灣這樣叫)
我看到google+的第一個想法則是: 是Facebook改版面了嗎? (兩個版面也太像了吧..)
接著上網看他的介紹影片,自己實際玩一玩之後,結論是:

                                google+這個服務終於把一切都連起來了。


還有-- google這次是玩真的,要和Facebook正面一較高下。


首先,google在推出google+之前慢慢的在改版面,很清楚的感覺到它們開始
越來越重視UI的設計還有使用者經驗。首頁上方原本是醜醜的有底線的各樣連結,
(圖片 翻譯 文件...)
慢慢的變成一小塊、一小塊像是OS一般給人舒適使用感的功能區塊
到大約一個星期前,我發現自己google上方的工具列變成了黑紅色
然後到前兩天,google+出現,才知道那是他新主打的色系(剛好和FB的淡藍色相反)


在fb這麼猖狂的年代,google+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把人抓進來玩社群呢?
它真的設計了很多東西,並且我覺得每一個設計都有它的用意。
首先,google+主打Circle的概念,在上面的每一個訊息都可以指定社交圈


                                                     (壹傳媒的影片真的太不搭了)


只有你指定社交圈的人才看得到你分享的訊息,這點是和FB的主要區隔。
(我們現在在做的網站有處理到這種訊息分享privacy的問題,只能說,這非常難做!!)
但分社交圈這種東西通常只有在朋友很多的時候需要,對一個剛推出的社群服務而言,
主打這個東西根本是有點不切實際,但google有gmail,於是我在剛加入google+時,
我就有大約300個人等著我去分圈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