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Everyone Plays a Role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要做爛橡皮擦?」,裡面提到,在小時候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市面上會有擦不乾淨的爛橡皮擦,為什麼不把橡皮擦做到最好? 其實當時我還有許多天真的想法,例如: 為什麼NBA球星們不想辦法把自己練得更強,練到像Michael Jordan一樣? 為什麼有些明星不想辦法創作更好的歌曲、增進自己的演技,成為亮眼的巨星? 他們沒有成為當代的經典、傳奇,人生有意義嗎? (這是小時候的想法,請見諒)

稍微大了一些,我知道做這些事情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很卓越的境界,但這時的我還是對於人生的價值有些偏見,例如當時會存著這樣的疑問: 一個影響力很小的人,他的一生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有意義嗎? 一個普通的老師、一個小公司的老闆、一個小基金會的負責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牧師、一個在運動界打滾多年卻不卓越的運動選手、一個在幕後幫忙製作唱片的音樂製作人...,太多太多在史冊上不會留下名字的人們,這樣的人生對社會來說是有影響力的嗎? 是會對社會更好的嗎? 比起他們,我們是不是該期望自己成為像是Bill Gates、Steve Jobs、Elon Musk(Tesla Motors創辦人)、Jeff Bezos(亞馬遜創辦人)...這些會在歷史留名的人們,是不是一定要在歷史留名人生才有意義?

後來在2010年的時候,我機緣巧合的參加了一個叫做YEF的活動(由時代基金會主辦),並作為代表出國參訪。那時我們參訪了中國和美國的一些新興企業,有些已經有規模了,有些還在小辦公室裡面奮鬥。我們到MIT參訪,有與基金會相聯繫的學長、教授接待我們。在過程中,陸陸續續聽到許多學長姐們的事蹟,其中包含: 製作不老騎士的旋轉牧馬工作室、製作WhatsTheNumber的StorySense、Facebook台灣總代理cacaFly...,還有許多其他領域的學長姐們做了各式各樣的事情、開了大大小小的公司。



在那趟參訪的最後,大家在回程的機場做參訪心得分享,當時我的分享是:

經過這次旅程以後,我覺得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以前我會覺得,當個基金會的負責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對社會的貢獻不大,為什麼有人可以一輩子做這樣的事情呢? (當時帶隊的人就是基金會的負責人,因此大家都笑了) 但後來我看過比較多東西之後,發現其實每個人的存在、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一個基金會的活動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去開一家小公司,這間小公司可能會傳達它的創業理念給自己年輕的員工,而這些員工中或許會有人因為受到影響,未來創造出超越他待過公司的偉大成就。

這樣的影響就像是蝴蝶效應,一開始看來微小,但最後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舉例來說,PayPal是間很棒的公司,YouTube的創辦人陳士駿曾為早期員工,或許沒有在PayPal的工作經驗,他就不會創辦YouTube。Steve Jobs在他待的第一家公司Atari和老闆Bushnell學到:
『只要你能夠表現的像是這件事一定能做到,那麼它在未來一定會完成。』(I taught him that if you act like you can do something, then it will work. I told him, 'Pretend to be completely in control and people will assume that you are.')
『永遠不准下屬或做事的人說"這做不到"』("Nolan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according to Alcorn, "and this was Steve's first impression of how things got done.") 
這後來成為他的管理風格,也讓許多Apple的員工在苦痛中完成了非凡的成就。
(Macbook Pro內部)

又如人類歷史首富 -- 石油大王Rockefeller,他曾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Hewitt & Tuttle擔任簿記員,後來他回憶起來說:『我經商的所有方法與思維都是在那三年學到的。』如果這家公司的工作沒有給予他這些思維,或許Rockfeller便無法如此迅速的統御石油界,提供更便宜的油給窮人。

還有許多故事,是關於一位貴人的一個行為、一句話、一個觀念,直接或間接的改變另外一個人的人生。例如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TED演講者Amy Cuddy,她在演講的16分左右開始有提到她大學時的事情,由於她曾出過車禍使智商降低兩個級數,因此後來雖然拼命的進入普林斯頓,卻在研究所時缺乏自信的想要退出,她的恩師要她堅持住,『妳要假裝自己可以,直到妳真的能夠有能力完成這一切』,因此她繼續下去堅持完成學業,最後成功到哈佛任教。在當教授時,她遇到像她當時同樣沒自信的一名學生,她便把她恩師對她說過的話,對這名學生說,激勵她繼續向前,而這番激勵的話和思想,透過TED也開始影響世界上5百多萬看過影片的人。



台大教授張文亮曾在受訪時說過,自己原本是被教育放棄的,小學被老師打、中學被開除過、大學重考才考上中原大學。但他在大學遇到國科會科教組的組長毛松霖,毛松霖收他做學生。在一次出問題給張文亮解答後,毛組長說:『你是個天才』,張文亮才在毛組長的解釋下,知道自己是教育體系外的天才,得到自信,並走上後來學術研究的道路。

而在『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這個TED演講中提到一個講者朋友親身的故事。一個原本被學校放棄、過動、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她有可能一輩子被學校教育視為低等學生。但她的母親帶她去看醫生,而這位醫生診斷過後,跟她母親說:『她不是過動、她是天生的舞者,帶她去上舞蹈課』後來這位朋友成為知名歌劇貓的編舞者、身價百萬。

上面這些故事比較是從個人影響個人的觀點來看,這些故事顯著而容易傳頌。但我認為有時促使世界向前的,其實是那些我們根本說不出故事的事蹟。

我想要說的是,每一個偉大、知名的人物、事蹟,他們之所以能存在,都是由那個時代、甚至上個時代許許多多人所做的事情所累積而成,這許許多多的人可能做的事情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不算什麼,但是他們著著實實的讓這個社會有所進步。

像現在有許多人在進行國外資訊中文化的工作,他們涵蓋的範圍包含國外的科技文章演講、書籍、影片...,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不為大家所知,但這些資訊卻能改變人們的思想,讓視野往上提昇,因此創造出更偉大的東西。

在我的想像中,這個社會就像是一個有很多階層的山谷,每個人所在的層級不一樣,有人高、有人低。而人們初始的階層高低,決定於國家、社會、家庭、文化...,有些人由於國家的環境,處在的位置非常低,他們一生的目的就是往上爬一層,過著有屋頂、不用做苦力的生活。也有人生於知識流通、開放的社會環境,還有優良的世家,他們便有本錢去創造影響世界的事物。

有些人窮極一生的目的就是要竭盡全力的從低處爬向高處,其中一部分的人做到了,成為大家傳頌的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留名(如: Rockfeller)。有些人自己沒有往上爬很多,卻樂於幫助其他人往上爬,藉由散佈知識、教導別人,讓許多階層低下的人往上。有些人窮極一生,只為了填補兩個階層之間的縫隙,讓處於最下階層的人,能夠有機會跨過這個縫隙,脫離永無止境的貧窮和痛苦(如: 推動微型貸款的尤納斯)。


從社會、家庭的角度來看,如果上一代的人創造了穩固的經濟基礎、產業生態(如我們這代正在努力建立的文創、網路科技),或是產生、引入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例如翻譯、藝術、音樂創作),就像是把未來整個國家的人往上拉了一個層級。即使這些上一代的人可能沒有頂尖的成就、不能舉世聞名,但它們卻讓下一代的人更有機會站上世界的舞台。

以台灣的網路界來說好了,現在我們的網路生態還不夠健全,要在這裡產出如同Google、Yahoo、Amazon等巨量級的網路公司是不可能的。但很多人正在這個不健全的生態系裡嘗試,用有限的資源去挑戰世界的舞台,如POPPicCollageCytusCubieFog of worldeveryday.meKKBOX、愛情公寓...,以國內為客群的也有很多,像是 iCookKonoWhatsTheNumber...。這些服務可能在這一代無法成為世界級的公司,但卻能為之後的人樹立起"可能性",讓大家知道在台灣創造出百萬下載量的App是有可能的,要以北美市場為目標也是有可能的。每一次的小成功,都讓後面的人更有信心去挑戰世界舞台。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名留青史,成為偉大的人物。我們盡全力的去嘗試,嘗試在世界的舞台上撞出一個小凹點、嘗試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嘗試賺大錢、嘗試改變社會。雖然大多數的人會失敗(或說沒有這麼成功),但是他們卻可以成為『前輩』,幫助下一代的人更有機會去嘗試更高的目標,到時若有後輩向我們提了一個很好、很大的點子,我們可以雙眼帶有光芒的看著他,對他說:『你可以做的到的,過去我們有過這些成功例子,有這些資源可以用,要完成這個不是不可能的。

翻譯者擴散新知、工程師開發開源套件、老師幫助有潛力的學生、先鋒者為後人開先例、企業傳達正確的經營理念、父母給小孩嘗試不一樣道路的機會、創作者激發更多的新思想、表演者改變觀眾的內心... Everyone Plays a Role,這是我們期待世界該有的樣貌。

當我們回顧自己一生時,可能會發現自己沒有爬得多高,在歷史上沒有留名。但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即使它們不會讓自己被記在史冊上,但卻能讓整個社會往上,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環境和可能性,去創造超乎我們預期的遠大目標。


後記:

在寫完這篇文章後,剛好看到大陸的馬雲宣布退休的演講。在看完之後,又去找了一些他在其他地方對學生、企業的演講,下面這一個我覺得講的很好。

他提到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境,每一代的人都會覺得下一代的人不如自己,但結果卻會是一代勝過一代。每一代的人都會抱怨『時機不好』、『環境不好』、『政府不好』,但每個世代的人其實都擁有比上一代更好的環境。

假如我們所投身的產業、工作、運動,是已經很成熟的,那麼我們沒有機會很快速的去做出什麼、沒有辦法快速的攀升,讓它們更好。正因為我們有值得抱怨的東西、知道有還未完善的一切,我們才有機會成為先行者,去建立更穩健的環境、幫助到原本沒有機會被幫助到的人。



後後記:

最近在網路上時常會看到很多抱怨台灣軟體、網路業薪水低、機會少的文章,而這些比較的標準時常是用美國的環境當做基準。但想想,現在矽谷的環境是多少美國的先行者們去建立的? 又花了多少的時間?

如果這個環境現在還不好,那麼它們要變好的責任,就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頭上。正是因為還不夠好,才有值得努力開創的空間。就讓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試試看吧!


People worth noting:
鳥哥 陳鍾誠教授 袁賢銘教授 林之晨(Mr. Jamie) ..(隨時間慢慢加上)

0 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