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右腦與禪學

上個星期到5 Senses Café喝了杯咖啡,順道在那邊看了他們的藏書
我隨手拿了一本叫做"喜悅的腦"(The Mindful Brain)的書,
裡面在講關於禪學和大腦之間的關係。


大概在四年前左右,有一部挺特殊的電影,叫做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裡面在講一個懂得很多智慧的自助加油站老人,一步步向年輕的體操選手傳授人生道理,
並幫助他從車禍斷腿後,復健到奪得金牌的故事。

電影裡面提到:
『人要專注在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變的,他們每一刻都在變』
『用心去體會,細嚼慢嚥,那樣子狼吞虎嚥根本不叫吃東西。』
『先擺脫原本的慣性,之後你要做什麼選擇,才是你真正的選擇。』
有空去看原書的話,會發現其實原書的作者是要講述一些禪學的基本概念,
(而書的作者Dan Millman本身就是那位體操選手,並對禪學有所研究)



在這兩本書中都有介紹到修習禪學的最基本原則
那就是去除腦中的念頭,因為那些念頭都是過去和未來的東西,
要去專注於現在直接的感受,全心的感覺所有感官,並不要對感覺做評斷。
自然而然的,我們就能擺脫生活中的自動駕駛狀態。

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很常陷入一種自動駕駛的狀態對每天要做的事情
不用心去感受它,作事情的同時腦袋裡想的是今天要幹麻、昨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然後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洗臉刷牙完,吃完早餐,甚至還出門到了公司或學校
而事後我們回想起來,對這些行為的感知度簡直是零,要說出有什麼感覺
或是有什麼特殊之處,卻完全說不上來。

因此我們食不知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整個世界只抓取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而不能轉換成資訊的一切,就用大腦的自動駕駛功能直接帶過。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我們損失的是對於人類而言數一數二寶貴的東西,
那就是生命給我們最直接的感受,那種真實存在,但卻無法言喻的感覺。

還記得小時候看世界的感覺嗎? 那時候,我們可以靜下心來,
欣賞每一片葉子上的紋理,發現每一片葉子都有獨特深刻而複雜的脈絡與顏色
能夠感受腳踏在地上的每一步,感受踏過的碎石、腳掌的壓力、肌肉的牽動和緊繃
能夠享用每一口食物,感覺一層層浮現的酸味、甜味、蘋果香、彈力或韌性的口感
在美國感受這樣的感官感覺叫做"Mindful",而在中文很簡單,就叫作『用心』


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大腦雖無時無刻不在運轉,邏輯能力越來越強,
對週遭事物的感覺卻越來越黯淡,我們會感覺周圍的東西都很無聊,
都看過、感覺過了。
而禪學的修練則可以讓人們重新拾回對這些事物的感覺,如同回復到小孩一般,
重新用沒有評斷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用心』這件事情說起來好像真的太過於禪學,甚至可說是空談了,
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和人類的大腦有什麼關係呢?

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人類的大腦可以在概念上簡單分成
左腦(邏輯思考)以及右腦(不可言喻的感官感受和行為)
而右腦有一項特別的功能,就是可以透過重覆接觸某種模式(Pattern)來做學習,
並且在學會後,能夠不經思考、不判斷對錯、快速而連續的完成動作。

較為精確的說,我們可以這樣講:
『右腦是感官資訊的入口,而人腦可以接受這些感官資訊,
    去整理出專家系統以及習慣行為。』
   (用電腦術語來說,右腦處理感官資訊成為Training Data,而大腦去分析輸入的資訊,
    做Machine Learning...不對,是Brain Learning來建構專家系統。)

簡而言之,專家系統的建構,必須要有右腦感官資訊的輸入才能建立,
但人腦一旦對右腦輸入的感官資訊整理出一套"流程"或"反應"時
右腦就可以選擇性的只輸入少量資訊,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
就交給已經建構好的系統去自動執行。
而只要到達這個階段,專家系統就不會再成長。
因為在這樣的狀況下,專家系統並沒有再去處理分析新輸入的資訊,
只是由一些線索,去自動執行過去做過的行為。

因此,玩樂性質的高爾夫球玩家,打球的時數可能遠遠超過受過短暫訓練的
青少年高爾夫球手,但他們的球技卻遠遠不及這些年輕的高爾夫球手。
對西洋棋手的研究也顯示,棋手的進步會在練習和鑽研棋譜後進步,
比賽對弈對棋手的進步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因為這時已經進入專家系統的使用階段,
好的我們會說是專業技能,不好的我們會說是壞習慣。

這樣子的模式判斷(Pattern Recognization)-->自動行為,
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就是:

1. 吃蘋果只要知道是蘋果,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套用過去它味道的資訊
    直接給我們感受,右腦不用再次處理它真正複雜的味道
    只要擷取少數的特徵呈現給我們感覺就好。
    (反正大家也不在意感受到的是不是那個蘋果,這個概念有點Matrix的感覺....)

2. 看到十棵樹,腦中就套用過去看過樹的基模,因此每棵樹對你來說
    只等同於"同一棵樹",也就是你心中所認識的那棵樹,因此我們不會
    再去感覺它們每一顆樹不同的地方。

其它還有,習慣性的打招呼、不加思考的敷衍回應對方所說的話等等
這些都是大腦自動駕駛產生的行為。人們因為這些行為而有觀念上的盲點
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從腦中既有的資訊去"具現化"取代世界的真實樣貌
(心理學上稱為從上到下,概念-->感官,運用專家系統、習慣)
而不是單純的從周圍環境給予的刺激,去合成出更高層次的感覺或概念
(從下到上,感官-->概念,建構專家系統、習慣)

而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對生活中所感覺到、所看到的一切不去用心,
我們的身體和感官漸漸變成習慣的奴隸,腦中纏繞著生活中的資訊
想著要如何解決家庭遇到的困難、老師出的作業、公司的雜事,
(使用左腦思考,並且無意識的使用過去所學會的專家系統和習慣)
於是我們只活在概念上的過去和未來,卻不曾活在現在。

而就我的觀點而言,禪學的初步目的就是要人們重新打開一切的感覺,
讓這些資訊能夠不帶偏見的再次經過右腦到達體內,
而不要經過左腦的評斷(這很無聊、這是圓形、這是石頭、這沒有意義、這個很棒...)
簡單的說就是: 關掉邏輯,想像自己是什麼都不懂的原始人或是小孩,
平等的感受這世界,如此一來可以擺脫左腦的理性和大腦基模的慣性,
真正的和這個世界互動。

方法上可能是要大家專注在呼吸,腦中什麼念頭都不要有,
也可能是要所有人兩個星期不說話,感受自然環境中每一顆石頭拿在手上的感覺
走在樹葉上樹葉破碎的觸感,呼吸並感受山中空氣各種細微的味道,
體會到沒有兩顆石頭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一刻是重複的。

而經過這個階段後,人們可以比較自然而不帶"習慣性"的去看待事物、去行為,
脫離自動駕駛的狀態,真正的不被過去和未來束縛,活在現在這一刻。

個人認為比較有趣的是,我認為禪學追求的最高境界--感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
其實就是完全關掉左腦的邏輯判斷,並將右腦處理的感官感受放大,
將左腦處理自我的概念完全關掉,進而感覺到世界的合一。

這樣說法的其中一個根據是,在The Mindful Brain之中的研究指出,
修習禪學的人右腦的腦島會增大,
而更強而有力的支持來自於TED一場很不錯的演講
你腦內的兩個世界(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



講者提到自己左腦中風時,喪失說話、閱讀、寫字的能力,
而右腦感知此時、此刻的能力主宰了整個大腦。
她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邊界消失、感覺自己變的巨大,
並且體驗了無盡喜悅的涅槃...大家可可以看她的演說,比我描述得清楚十倍不止~

最後做個總結吧!

從這幾本書還有這個演說中所告訴我的一切,我覺得,
專注在現在的感受(Mindful)是一件很棒,但很困難的事情。

持續的感受可以讓我們擺脫舊有的習慣,不停的建構我們的專家系統,
感覺當下可以使感官感受放大,讓被邏輯覆蓋黯淡的感覺重新恢復色彩,
而當我們活在現在這個唯一而獨特的時刻,我們就脫離了繁瑣的日常,
成為一個沒有過去或未來包袱的人。


但要訓練這種專注感受卻是困難的(大家都知道要擺脫一個舊的習慣有多困難)
而要在這個資訊充斥的世界中,時時刻刻維持這樣的狀態,
更是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想這也是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它的原名--Peaceful Warrior的由來。

 Socrates: 
       "I call myself a Peaceful Warrior... because the battles we fight are on the inside"

0 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