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是創意 或只是吸引目光?

影音實驗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過去20年見識到都會的水泥叢林裡逐漸被數位浪潮吞沒,都市間充斥著LED廣告招牌,人們已經習慣周遭變得這樣多采多姿卻「一成不變」。不過,在這樣的數位時代就需要新的數位藝術型態,艾肯親身實踐,要讓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變得不一樣。 -- from WIRED
藝術家艾肯(Doug Aitken)用一個很有創意的方法改變了市容,在巨型圓筒水泥牆的赫什霍恩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上,用投影機播放一段長達35分鐘的影片,影片內容像是意識流一般,並配上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影片中甚至還請到了女明星Tilda Swinton參與演出。

這讓我想到很久之前很出名的"鋼琴階梯"影片:



影片中,一個沒人要走的階梯,在佈置上踏過會有鋼琴聲的裝置後,66%原本搭電扶梯的人開始走樓梯,因為它非常的有趣。於是最後的註腳是:"有趣的東西可以明顯改變人們的行為,讓它們更好"(Fun can obviously change behaviour for the better.)

2014年5月20日

魏如萱: 14年歌手,一場小巨蛋演唱會



星期天去聽了娃娃魏如萱的演唱會。其實當初會買演唱會的票,算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開始又一點改變,多體驗點不一樣的東西,當下一個衝動就刷下去了。

魏如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特殊的歌手,不打扮的甜美也不走氣質路線,印象中喜歡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話和穿著,寫的歌也是超隨興什麼都寫,(像吼呦我爸的筆都超無厘頭的),然後笑起來非常的爽快。

聽她講話起來會覺得其實她不煩惱這世界的一切,也不想因為這世界上"大多數人"喜歡什麼而去改變自己。但看了她這次「捉迷藏」台北小巨蛋演唱會的介紹影片才知道,每次看起來無憂無慮,但其實她為自己的夢想付出過多少努力、堅持了多久。她曾經一邊賣衣服一邊唱歌、曾經為了繼續音樂這條路唱廣告歌曲(QQ軟糖之類的)、也曾經擔任電台DJ一邊工作同時繼續接觸她喜歡的音樂...。


(演唱會宣傳影片)

2014年5月5日

History is great and Life is great

今天我在家中修改程式時,我母親在客廳忽然驚呼一聲:「啊,破掉了! 怎麼辦...我把你帶回來的臉打破了」我走過去說:「什麼臉?給我看看」 然後她從地上撿起兩塊破掉的面具,說:「你從威尼斯帶回來的紀念品啊,對不起...不小心打破了」我看看"它們"(現在是兩個了)的樣子,說:「喔喔,這樣很好啊,我覺得這樣比原來還要好看~」我媽說要用強力膠把它們重新黏合在一起,我說:「不用,這樣比較有歷史的感覺」然後就回去做事了。



原本這個面具是一個普通的紀念品,但從我母親打破它的那一刻開始,它便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物品了,就像是歷史上留名的那些文物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2014年3月30日

在人民成長之前,保護住重要的東西



上星期與我的國中同學一起吃午餐時,我們討論到了服貿的學運,她是從事會計業,我問她:『你們公司的人都怎麼看這次的事件?贊成還是反對?』出於刻板印象,我在她回答之前就假設已經在上班的人、年紀大一點的人會反對『反服貿』這件事情,沒想到她說:『很多公司裡面的人都嚷嚷著要去聲援,不過也沒有什麼行動就是了。』

接著她繼續說:『我個人是不太了解服貿內容啦,但是一群學生懂什麼,感覺就是被搧動的,我覺得霸佔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行為太離譜了。』聽到她這樣說,我就說:『我覺得你已經變成大人了,因為你說"你不太了解內容",但卻說"因為他們是學生,所以理念應該是錯的",我覺得至少要了解服貿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訴求是什麼,才可以講出這些話。』

有趣的是,在跟許多年長一輩的人討論時,他們皆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學生的行動,『學生容易被操控,這些行為一定是政黨的搧動。』『學生不懂政治、經濟,他們沒有權力和立場做這樣的抗爭活動。』大家不去了解服貿的內容、學生的訴求,而是直覺的"想像",學生,是個怎樣的族群,擁有怎樣的觀點,然後便直接判斷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甚至在Line的世界裡還流傳著像這樣的文章
一位朋友的兒子說:同學們都很崇拜在立法院裡抗爭的學生,敢把立法院的招牌給拆下來,覺得很酷;還說同學們都很想加入他們。...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你所謂的正義裡是不是帶著點私慾(想打知名度、對現實不滿、想為情緒找個出口……)謝謝你誠實的告訴我「是的,我所謂的正義帶了點私念……」

2014年1月25日

『台北食記』App開發、衝榜實紀 (後改名為愛食記)


『台北食記』是我和朋友們一起規劃、開發的App服務,在上個星期衝到App Store排行榜第二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經驗,因此想把整個過程記錄起來,分享給同樣是開發者的人們。

而還沒有下載『台北食記』的讀者,可以下載來體驗看看,讀起來或許會更有感覺~

iPhone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iphone
Android下載連結: http://bit.ly/tpeBlog_android




先說說『台北食記』這個App的規劃和開發過程吧! 一開始它其實只是一個小App,蒐集了網路上的知名部落客所寫的台北食記,將它們定位到地圖上,所以只要一打開App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食記,也可以搜尋特定地點。這個版本(1.0版)可以參考PunApp為台北食記所寫的介紹
【台北食記】整體來說速度是頗快的,在讀取網誌時反應不慢,而操作上也讓人直覺使用,算是簡單方便的APP。 
可惜的是功能十分的少,而其資料量的關係,亦不如愛評網的美食APP或是鄉民美食地圖等等,再加上地區受限,讓這APP變的有些無用,大約只能當作是台北美食網誌搜集器吧。

2013年12月25日

藝術家的視野(Artists' Focus)

這兩天看到從美國回來的朋友FB相簿中有一系列的相片,是中山地下街裝置藝術展的照片。

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第一張相片,因為那張相片的主角是這幾年不知道看過幾十次的台北火車站怪頭人。看到時我心想:『所以第一次看到這個裝置藝術還是會覺得很有特色吧!』因為我已經看過太多次,所以覺得它是個很平常的東西。



後來我繼續延著相簿看下去,慢慢開始有種很久沒有的平靜感,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我朋友的注意力、視野在看這些事物,而他所帶給我的視野是專注、發現和凝視於單一事物的,而我很喜歡這種"注視單一事物"的感覺。

曾有人說過,人對於自己生活的感知和快樂程度,其實不取決於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或說專注範圍 -- Focus)是怎麼取的。

2013年12月5日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認知都不相同,有人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旅行社的套裝行程,因此對旅行的印象就是『行程早就安排好了,到景點時待一段時間,然後就上車前往下個景點。』套裝行程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因此即使你很喜歡一個景點,往往也不能在那邊久留,因為下一個行程正等著你。

有時候套裝行程的內容不好,人們就會抱怨:『這個景點應該可以待久一點』、『這個行程好無聊』、『怎麼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車...』於是人們就會開始學習自助旅行,安排自己的旅遊行程,希望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過去對於"旅行"的刻板印象還是影響著我們,我們會想要踏過越多景點越好,彷彿沒有去到這些地方我們就損失了什麼。而且對於旅行時的突發狀況感到厭惡,如果這些突發狀況影響到我們拜訪"景點" -- 例如雨天時看不到日出、當天博物館臨時休館、某個名勝正在整修...,這些狀況讓我們有所損失,我們便會覺得自己很倒楣。

但若我們跳脫一點來看,"旅行"最重要的事情是走過這些景點嗎? 是回來時可以有照片可以分享到Facebook給朋友羨慕嗎? 當我們沒辦法踏過我們想要的景點時,這趟旅行就不再有意義嗎? 旅行到底是由"景點"所構成的,還是由我們在其中的每一剎那的"感受"所構成的?

2013年11月26日

雲圖: 被奴役者、欺壓者以及在高位的人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它的名字叫做雲圖(Cloud Atlas),裡面講述著六個不同時代的故事。包含黑奴時代的航海故事、未來擁有複製人的消費主義社會、記者與核電廠興建弊案...,在小說中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弱勢的族群,像是被販賣的黑奴,被當做物品使用卻又活生生的複製人們,他們在那個時空條件下,沒有能力、也沒有思想去解救他們自己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環境給了他們絕對的弱勢。

這些弱勢的人自己無法改變,但書中有許多人,處在高位享盡所有利益,卻選擇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 即使伸出援手的結果可能是被排擠,甚至死亡。身為貴族卻想解救黑奴,身為人類卻想幫助被當成奴僕的複製人,身為擁有高科技的人類卻幫助無法有任何貢獻的原始人...。

為什麼這些處在高位的人,不順其『自然』,讓弱肉強食自然的發生,去享用這個世界為他準備的豐盛果實?其實他們可以對於一切的不平等視而不見,並說服自己的良心說:『這些人的苦難與我無關,我的人生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要我用心 -- 像是經營企業、賺更多的錢、照顧家人、遊歷各國等等...』

這些行為是他們的選擇,這些在高位的人選擇去改善這個世界,如同比爾.蓋茲在離開微軟後便全力投入慈善事業中,他成立基金會去幫助非洲兒童接種瘧疾疫苗,並且因此拯救了將近600萬條生命。這不是件『自然』的事情,這是發自於他心中的信念。


(雲圖電影版預告片)

2013年10月24日

一沙一世界中的"真理"


從小我就喜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預測事情的發展還有人的想法。對我來說,建立世界觀的過程的過程就像是推導數學式子一樣,你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有的想法(解答)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在這基礎下,推導出下一個正確的式子。

如果它像數學,那麼只要上一步是正確的,推導的過程是正確的,得到的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所學的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用正確的理論配合這些基礎,那麼推出的結果就應該是絕對正確的。A->B->C,就這麼簡單。

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所學到的基礎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認知"正確"的基礎不過是人們經驗的產物,而人們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微小的存在,這些"正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的經驗談,而我們卻總是自信的依據這些經驗,頭頭是道的對人說『這不可能』、『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翟本喬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黑羊, 和 Facebook 實習生的薪水』,裡面有個故事說
三個朋友出國去玩,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了一隻黑羊。
詩人讚嘆道:好奇妙哦!他們這裡的羊都是黑的!
工程師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有黑的羊。
律師再糾正說:不對,你只能說他們這裡至少有一隻羊,它面對我們的這一側是黑的。
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會覺得裡面的"律師"在找大家麻煩,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只有一半是黑色的羊,這種可能性近乎於零,為何要做這種近似無聊的假設?

嗯,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我們從來沒有看過』

人是種很有趣的生物,它會對靠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特別有感覺,它會去放大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每30秒在非洲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每30秒台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流感而死亡』(這是假的)、『每30秒你認識的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型病毒死亡』(假的),這三個描述,最後一句話對我們的衝擊會最大,因為我們可以想像、看到、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並且感受到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自己周圍事件發生的頻率、遠近所構成的,只要一件事情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相信『世界就該是這樣運作的』(可以參考: 一切都可被重新定義)

2013年9月8日

Position Yourself


Game of Throne (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之中,有一段劇情是貴族席恩.葛雷喬伊(Theon Greyjoy),被困起來遭到虐待。劇情中,虐待他的人手拿刀子說:『你覺得你身體中的哪一部分你最不被需要(我來幫你割掉它)』席恩求饒說:『拜託...我會告訴你所有我知道的』對方聽到後冷笑,貼近席恩說:『但你已經告訴我所有你知道的了,你還有什麼能給我的?』接著便繼續對他展開折磨...。在這集之中席恩失去了小指,而接著幾集,他失去了更多更重要的東西(這段影片裡面有去除殘忍畫面的整段內容,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看看。)

在這一連串席恩被虐待的劇情中,不管他做出什麼樣的讓步、怎麼樣的求饒、拿出什麼樣的條件,都無法影響對方的決定,他手上完全沒有籌碼,而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在此時,他完全被對方掌握在股掌之間,一點力量都沒有。

這段讓人難受的劇情,讓我想到了一位前輩曾跟我說過的一段話,那就是『要學會Position yourself,讓別人覺得需要你的存在。』那時候我不懂Position真正的意思,但當時聽完,卻在心中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

如同之前那篇『所以Context的意思是?』中所討論的特殊英文單詞一樣,Position Yourself這個概念在中文裡也沒有很好的對應概念,用長一點的句子敘述的話,應該會是『找到你自己在關係、群體之中的定位』,例如在市場中找到定位、在職場中找到定位...以此讓別人不能輕易取代你。

但當時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 每個人在每個環境、每段關係上面都有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Position,或說是"勢"),而每一天、每一個事件,都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關係上的Position改變,也就是偏向優勢或劣勢,Position Yourself就是要去讓自己慢慢的朝優勢去移動。雖然和英文中原本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我也挺喜歡自己定義的這個概念。

我覺得在任何關係中、人生的路途上,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好的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