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7日

Steve Jobs and Apple


還記得大約六年前我看到朋友使用蘋果電腦時,我覺得她超怪的,
好好的Windows作業系統不用,用一個大家都不用的Mac作業系統。

四年前我真正接觸到Macbook,覺得它的作業系統用起來感覺很好,
不像是Windows只追求將所有功能做上去,它將最常用的功能放到第一層,
以最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給初階使用者,將較為進階的功能隱藏到較深的地方,
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去挖掘,而這些進階的功能強大且優雅到不可思議。
(其實基本功能也都非常強大,iTunes、iPhoto、Spotlight、Space、Exposé...)

所以當我有機會從實驗室那裡配到筆電時,我說我希望是一台Macbook,
於是我人生的第一台筆電,就是優雅的小白Macbook,

我當時覺得,做得這麼好的電腦,市佔率卻這麼低,
真的是被嚴重低估了,我甚至想要用我微薄的存款去投資Apple的股票,
因為我覺得它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
追求最高的設計和使用者經驗,即使別人看不到,自己也要將一切做到最好,
這樣的公司只是還沒受到世界得關注,還沒有人發現它到底做得有多好罷了。

於是剛好在那個時期,從iPod, iPod Touch開始,直到iPhone帶起了蘋果世界的風潮,
蘋果不斷的再創高峰,它的每一樣產品都是在創造世界產業的新規格。

Apple所做的一切終於被世界看到、重視,乃至於崇拜。

2011年10月4日

感覺行銷

之前和朋友討論到,什麼叫做行銷?
由於我只是一個非商管背景的普通人,因此我很單純的認為,
能夠將一個東西推銷給別人,讓別人有興趣去消費或關注,這就叫做行銷。

但我商管背景的朋友說,從學術的角度來定義,
行銷是從發現大眾的需求開始,到交易成立,達成雙方需求結束。
簡單的流程如下所示:
找出需求-->決定產品定位-->製作能夠滿足需求的商品-->宣傳與賣出
在這個定義下,行銷不是有了一個產品後,想盡手段將它賣給別人,
而是要從產品製作前,就清楚知道這個東西能夠滿足什麼需求,
誰會想要買、解決什麼問題確定有滿足某個利基或大眾市場才去做出產品。

『真的嗎? 但很多商品並沒有解決社會的問題,但他們透過一些廣告、
   美女活動、置入性行銷等方式來增加銷售額,這不就叫做行銷嗎?』



『例如說,你覺得Twist Water實質上解決了什麼問題嗎?
    想要環保為什麼還要喝瓶裝水? 這不就是想要賺錢,所以弄一些行銷手法,
    推銷實際上會造成汙染的瓶裝水嗎? 假如它希望滿足的需求是做環保的話,
    那它根本沒有滿足這個需求,能夠賣出去不就是靠代言、辦活動等行銷手法嗎?』

「恩...,或許它沒有滿足做環保的需求,但它滿足了"以為自己在做環保"的需求,
    或許有些人一定要喝瓶裝水,但又希望自己不要破壞地球,
    那Twist就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讓他們以為自己為地球盡了一份力。
    總之,能賣出的商品,一定有滿足消費者的某些需求。」

仔細想想,其實他說得沒錯,這樣的產品的確是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因為人們有"想要覺得自己更好"的需求,而這需求沒有被滿足,
因此產品設計者可以針對人們對"更好"這個感覺的渴望,去做產品定位和行銷,
定位出人們還沒被滿足的需求,設計出可以讓消費者產生那些感覺的產品。

這就是感覺行銷。

2011年9月15日

人類體感的延伸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裡面寫到,人類的右腦可以藉由受到有規則資訊的刺激,
去學習出一套專家系統,之後便可以不加思索的運用這套專家系統,
完成用言語無法傳授、無法靠理論學習的特殊技能。
人腦的模式學習能力其實非常強,只要輸入大腦的訊號有一定的規則,
我們就有機會能夠自動學會、並辨認出其背後的涵義。
而如果我們能善用大腦這種與外界互動的歸納學習能力,便有機會
將自己的意識、身體空間感往外界延伸,並且獲得非與生俱來的能力,
得到體感的延伸


當我們開車或是騎車久了,有時候會有一種車子似乎是身體一部分的感覺,
車子的行動似乎跟手腳連在一起,對車子的空間感也非常熟悉,
能夠精準抓出車體前後左右和其他物體的距離,這就是體感延伸的一個例子。

2011年9月2日

Facebook的未來--Place

Facebook近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使用者在首頁發表動態時,可以tag朋友和地點。
(有些人應該覺得不是新功能,因為Facebook像Google一樣都會先選一些人先
 偷偷的Dark Launch一下。)

昨天試用了一下,覺得整個介面設計非常簡潔,雖然功能很多但卻不會讓人感到複雜,
而且挺讓人驚喜的是,FB地點的搜尋結果有根據使用者和那個地點的關係去做排序
也就是有做到Personal Ranking -- 假如我常去或是我朋友常去(打卡)那個地點,
那個地點的排名就會排在比較前面。
(像我或是我的朋友常去鍋膳和燈籠滷味,這兩個地點的排名就很前面
 另外就是打英文可以找中文也是Facebook搜尋的一大特色...)


為什麼Facebook要在這麼顯目的地方(網站的黃金地段),給使用者tag地點和朋友呢?
我想這就是網站的設計,它希望引導使用者去做出它期望的行為 --
也就是它輕輕的Nudge了使用者一下,像google+設計的Circle。

其實將人、物(相片、評論)與地點的關係結合起來,一直是許多新創公司主打的目標,
像獲得許多創投資金的Color,還有在美國非常紅的FourSquare
以及最近被TechCrunch(美國知名科技報導網站)報導的美食App -- Nosh
它們都是基於這個理念基礎發展它們的網路服務。

2011年8月24日

Work Life Balance

近來網路上流傳著兩篇鼓勵上班族們準時下班的文章,
一篇是姊妹淘我要閃人了!
另一篇是Mr. Jamie加班是一種癌
兩篇文章口徑一致的指出:
   在台灣很多員工會因為老闆還沒走,因此明明工作都做完了,
   還是耗在辦公室裏面,上上網、打打電動,摸到七八點後才離開。

看完我很想問,這是篇討上班族歡心的文章,還是這是台灣上班族的真實狀況?
在台灣的上班族真的可以"早就完成了工作",然後在公司敲別人MSN和玩Angry Bird?

我想在台灣的真實狀況應該比較接近這篇文章--爛蘋果和加班
大家不是工作早就做完了而不走,而是公司堆在員工身上的工作,
遠遠超過正常工時可以做完的量,因此大家必須要留下來將負責的工作做完。
在這個狀況下,早走和加班到底該怎麼拿捏,似乎就要看個人的心態...

對一個每天要定時到公司報到的上班族來說,工作到底是什麼?
    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是累積自己實力,投資自己的一個手段、過程?
    是認同公司想法,想要幫助公司成長卓越的一趟旅程?
    是一種生活,是人生一段不可取代的經歷?

我想對那兩篇文章表示贊同的人,主要應該認為上班是時間換取金錢的一種方式
假如是這樣,那麼我認為準時上下班是必要的、是基本的,是聰明的。
尤其在文中描述的那種理想狀態--工作都已經做完了,
更應該毫不猶豫地起身走人,因為在這個公司中,待更久的時間,
並不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回家陪伴家人或充實自己、休息,
才是真正的Work-Life Balance。


2011年8月19日

3種人格

有一本在1989年出的工具書,叫作樂在溝通(Assertiveness at Work)
整本書的用詞和翻譯都非常的老派,讀起來感覺好像在讀20年前的文章
(1989到現在真的超過20年了...)
這本書據說已經絕版,應該很少有人有機會再讀到它,
但我覺得它的內容其實非常棒,因此把書的內容作個簡單的摘要。
----------------------------------------------------------------------------------------------------
每天我們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由於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
所以聊起天來、討論東西給人的感覺都會不太一樣,
假如硬要做個歸類,我們可以把自我表達簡單的分成三種類別。


1. 有自信的人 (積極)
有些人講起話來不卑不亢、態度很好
和他們聊天起來感覺很舒服,而且他們似乎隨時散發出一股自信,
卻又不會給人自大的感覺。

2. 自我中心的人 (侵略)
有些人講話則十分不客氣、喜歡用命令的語氣,找到機會就諷刺別人或酸人,
和他們講話(或說聽他們講話)會覺得他們十分不尊重別人,
好像世界上只有他們的要求是重要的,其它人的都不用考慮。

3. 沒自信的人 (畏縮)
另一些人講話起來總是唯唯諾諾,心中有想法卻常常悶不吭聲
和他們相處很累,因為必須要一直問他的意見,而他說出來的也不見得是他想要的,
常常聽到他們說:『你們決定就好,我都可以。』 『大概是吧』
『我覺得可以這樣做,但我也不太確定這樣好不好』
『我沒空弄耶,但要給我弄也行啦...』

2011年8月14日

Google Authorship設定 (續)

上個星期寫過一篇
Google搜尋結果出現Google+ profile? (如何設定Google Authorship)
那時候寫了一句:
"依據國外部落客的說法,設定成功後要過大約一個星期結果才會顯現"

結果過了一個星期後...還是沒有顯現在Google搜尋結果上,
因此我又再去搜外國的部落客們都怎麼說的,結果發現我還漏掉不少步驟...

由於這邊只是做個補充,就簡單的列出主要的項目吧!

1. 自己的Google+的個人照片必須清楚的顯示自己的臉。

2. 自己至少要+1過一個網站,並要在+1的tab按下編輯個人資料,
   勾選"在個人資料中顯示這個標籤"
  之後當Google爬到屬於你的網頁,便會自動幫你加到你的+1下面去。

Facebook的精準行銷

昨天看到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只要去FB
右上角的"帳號"-->"編輯朋友列表"-->左邊的"通訊錄"
就可以看到所有用智慧型手機使用Facebook的朋友們的電話號碼(好繞口):

很多人說Facebook偷偷將使用者資料蒐集起來,使用者都不知道,
說這功能很邪惡,但其實我覺得還好,它的目的只是要讓大家更容易找到可能的朋友,
除了自己,其他人也看不到我們朋友的電話聯絡簿,並沒有資料外洩的疑慮。

這讓我想起有一天晚上也是挺無聊的,因為在FB看到一個設計雜誌的高階主管,
發表了一篇創意人和工作求職的文章,姿態擺得很高,
感覺來求職的人都是自以為有創意以及沒有辦法將創意轉成公司金流的人
下面卻有一大堆人留言按讚,有點不是很贊同想要回文,卻發現我不能回...
(因為FB是朋友和粉絲制,因此不是朋友和粉絲就不能講話,無怪乎所有推文都是講好話)

上面這段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到她的首頁一看,發現她的朋友有2000多人,
遠遠高出我周圍任何的朋友、同學和同事,於是我就開始隨意觀察周圍朋友,
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數量,然後把數量和他們的身分個性做個連結,
結果發現,其實光從FB朋友數,就可以把周圍朋友的類型做個簡單的分類:


    0~100: 幾乎沒在用Facebook
100~200: 不太喜歡交際, 或說對朋友的定義嚴謹, 不喜歡亂加朋友。
200~350: 工程師或是以學業為重的正常大學生。
300~400: 討人喜歡的女生,或對大家都很好、中規中矩的大學男生。
400~550: 出國念研究所的正常大學生。挺會聊天、善於和人相處的男生。
450~650: 可愛的女生,帥哥。或是參加過不少台灣的活動。
                或時常run一些project。參加交際性社團。
650~900: 正妹,參加或舉辦過一些對身邊的人有影響力的活動,人見人愛。
800~1000: 許多有影響力活動的leader,愛玩,個性開朗,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900~1300: 家世良好,參加許多國際交流活動的人,其中夜店咖很多,
                  大都走商管學院,出國玩就和吃飯喝水差不多。
1300~2000up: 將FB當做自己個人品牌平台在經營,多為上過雜誌或是常去演講的人。

2011年8月10日

創意的源頭

之前在看TED演講網,有人把這個演講網中的內容翻譯成中文,
我看了幾個,幾乎每個都有很大的收穫,
他們都是太好的演講者,所用的詞彙精妙貼切而優雅,
我最喜歡的是"與天才繫手合作"(Nurturing Creativity):


它的內容是,一個寫了一本國際暢銷書的女作家,分享她對於創作的"信仰",
用信仰這個詞是因為,她講的是一個觀念,讓創意工作者可以在心靈上達到安定。
為什麼創意工作者,作家、作曲家、舞者、設計師、歌手、畫家,
他們在心靈上會無法達到安定?
為什麼這麼多沒有用毒品和酒把自己毒死的歌手,最後還是死於自殺?

因為--拿這個女作家來說,(她是"走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原作者)
大家會問她:『妳不怕妳這一輩子都無法再寫出,比上一本書更好的作品嗎?』 
過去成功所造成的壓力,會把創意工作者壓死,
創意人無法保證自己未來可以做出比過去更好的作品。
於是她提到,古希臘人相信,創意是一種伴隨神性的幽靈,
從遙遠不可知的地方,走向人類,由於一些不可知的原因。

2011年8月9日

Simple is...

最近領悟到,生活過的簡單就是一種幸福,不論是辛苦或是輕鬆。

當一個人變得太複雜時,想說的不敢說,想做的事情或許敢作,
但是太多、太複雜,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讓人變得心煩氣燥。

當選擇很少時,我們會從中選擇最好的,並且盡全力去追求那個我們認為最好的,
並且當得到時,我們會感到非常的喜悅而幸福;

相反的,當我們有無限的機會可以去選擇時,我們開始挑剔,
並且常常會放棄眼前,去尋找更好的。

其實,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放棄了眼前已經可以把握到的,費盡心力去找尋,
找尋一個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當找到後,卻又不去珍惜,不把自己全心放進去
反而在此時又興起另外一個念頭"這真的是最好的嗎?"
於是又開始找尋更好的,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


最後,什麼東西也沒有得到,就算得到了,也不滿足,
因為還有更引起我們注意的好東西。

最後,在我們浪費了青春年少後,回頭一看,才發現,
自己的美好時光,全都浪費在找尋"更美好的事物"上
而之前放棄過的東西,我們卻完全沒有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