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口吃的英國國王克服口吃、對整個國家發表偉大演說的故事。
裡面治療師用了幾種一些看似荒謬的方法,讓國王能夠較為流暢的演說,
其中一種是聽音樂(或是用唱的),另一種是讓身體搖晃,最後是罵髒話。
在看電影時看到醫生的這些治療方法時,我心裡想:
哈,這樣的的治療方法和我對人類頭腦運作的模式剛好一致~
要解說我的想法,首先要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對人類頭腦的認知。
根據很多書、影片、心理學的講法,
人的左腦負責理性思考,右腦則負責處理感性
就書本上的理論來說,左腦負責文字、閱讀、組織言語、邏輯思考
右腦負責圖像、音樂、感情、運動等等...
以結論而言,這樣的分類可以說是對的,但使用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
實在有點過於籠統難以理解。
就我對頭腦的一些認識,我會說,
左腦負責的是Sequential(序列)的邏輯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所寫的軟體)
而右腦則負責Concurrent(同時)的資訊處理(就像是電腦裡面的硬體)
對於不太懂電腦的人來說,這邊要說的就是,在左腦,我們會判斷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並且依照是非的判斷,去做出下一步的抉擇。
使用左腦去處理資訊,速度慢,而且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
就像使用CPU計算去Render 3D圖像一樣,一個時脈只能做一個計算。
而對右腦而言,它處理資訊則是採用另外一套模式,
它能:
1. 執行不判斷是非對錯的連續動作,例如:跳舞、投球、流暢的說話、
不經意的聽別人說話、唱歌、進行體操、發牌、穿衣服、關瓦斯、上鎖
---任何可以變成習慣的東西。
2. 進行複雜模式的辨認與複製,例如:辨認出人臉、字的辨認、辨認出是哪個畫派、
哪個歌手的音樂、文法的語感、古物的鑑賞、對人類情感的感知...
而這資訊處理的過程,就像是用3D加速卡去Render 3D圖像一樣,
只是電流流過硬體,只要一瞬間結果就出來了,它可以平行的進行很多資訊的處理,
它唯一比較不像硬體的地方是,它有可能會出錯,並且可能會慢慢的變化成長。
而右腦對於複雜模式的快速運算,體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中,
就會變成一種不可言喻的能力,有人稱之為直覺,
而其中某些特別卓越的能力,則會被稱之為專家、甚至於天才。
異數與引爆趨勢的作者,在他其中一本作品: Blink 中,所要描述的就是這個現像。
書中提到:
『所有人都有運用直覺的能力,而且很多時候都在不知不覺間,
即是,在潛意識的層面的直覺往往比意識上的感受來得更快。
例如:當賭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由心理學家特別設計的紙牌作賭博
(紅色牌輸得多,藍色牌嬴多一點),他們意識上要抽到大約80張牌,
才覺得兩種牌是有分別,但潛意識上的直覺,
卻在他們大概抽到第10張牌時就有所反應,當賭徒在抽紅色牌時,
儀器已能測量到,他的手心會因為心理壓力而微微出汗....』
而經過訓練的Blink就成為所謂的「專家系統」,專家能夠在瞬間在複雜的情勢中,
判斷出什麼是正確的,下一步該怎麼做,以西洋棋來說,
專家系統能夠讓西洋棋王不用在腦中計算所有的可能性(邏輯思考),
而讓他只看到正確的那一步。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部Discoery介紹天才女西洋棋士的影片來看看)
整體而言左腦讓我們能成為一個得體、發展理論架構(Step-by-Step)的人,
而右腦則能讓我們有機會成為所謂的天才--而這所謂的天才,
只是因為我們無法建構一步步的理論架構、
讓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重複再做一次。
以語言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建構語言系統,讓不會這個語言的人一步步的學,
但這樣學語言的人,一定不可能流利的說話,
因為他會對他講出的每一個字句去判斷對錯
對從生活中學習語言的人(用右腦去自然學習語言的文法、發音模式)
並不會一字一句的檢查自己說出的話語是否正確,
因為當我們一去考慮對錯,我們的話語就停了。
正確的學習,應該是用右腦在學語言,再用左腦去改進
而我們的教育則是教我們用左腦去學習架構,然後用架構拼出語言。
(就像是用CPU在Render 3D圖像...難怪我英文一直學不好...)
忘記在哪裡看過一句話:
『流利的話語就像是優美的舞者,在跳出這一步時,下一步就已經在舌尖了。』
回到王者之聲這部片中,國王會口吃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理智上(左腦)他認為自己不該說話(或不會說話),因此理智上時常會打斷自己,
第二是習慣上(右腦)他已經"學會"了一種講出一句話、停頓、尷尬的說話模式,
因此這個模式會不斷的重複發生(右腦是不考慮對錯的),就像有些人唱歌
總是會在特定的地方走音一樣,就是所謂的壞習慣。
他該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並沒有比哥哥與父親還要低下,讓他不會阻止自己。
另外一方面是配合音樂、身體律動,將說話的模式改變
(左腦不會阻止這種模式下連續的動作,並且可以養成新的說話習慣)
有一本書叫做"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可以看看這位部落客寫的介紹,寫得很棒~)
裡面提到有一名音樂家,他的腦出現了一些毛病,
因此他失去了邏輯配合模式辨認的能力,他無法辨認人臉(看到太太以為是頂帽子)
無法穿上一件衣服---因為他無法知道哪個洞是頭要穿的,哪個是手要穿的,
甚至不知道那是件衣服。他可以辨認根據細部的特性,用邏輯推論出那是什麼物品
(例如: 他可以看出圖形是一個方形,上面有很多根毛,然後猜它是個刷子
一個女人,臉上有個明顯的痣,應該是瑪麗蓮夢露)
但卻無法一眼看出那個東西是什麼,杯子、碗、人臉,看起來都像是失序的幾何形狀
這就是右腦喪失部分整體辨識能力的結果。
有趣的是,最後他找到方法克服,跟王者之聲類似,他早上起來就開始哼他最熟悉的
一首歌,配合節奏,洗臉刷牙、穿上衣服、坐到餐桌前、拿起咖啡、吃下吐司,
完成所有任務。 而這中間,只要一被打斷,他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了
穿到一半的衣服再也不知道從何穿起(很像是要我們從某首歌的第五個音開始唱一樣)
但只要從頭開始,一切都可以進行得很順利。
不知不覺打了很多,關於人腦的運作模式,我覺得真的是還挺有趣的,
這次的文章綜合了很多書本和影片的基本理論,但還是多少參雜了我自己的看法,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考文中提到的Reference再去深入研究看看!
P.S. 要稍為澄清的一點是,其實在這篇文章中,左腦和右腦,
只是一種頭腦運作形式的代名詞,其實頭腦的運作模式,
絕對不是用左腦和右腦去做分割的,在這邊想要描述的只是兩種頭腦不同的運作模式,
為了簡單的說明,借用了傳統中大家對左腦和右腦的刻板印象。
下面這段是我對藝術、設計學習和右腦的模式學習上的一點想法:
過去在學校時,曾經聽過PPAPER的包益民先生的一場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在國外有許多頂尖的攝影師,他們一年只工作三四個月,
其他時間都在世界各地旅遊,而他們拍攝出一組三五張的照片,卻能要價百萬。
他問這樣的頂尖攝影師,為什麼他拍這樣幾張照片就要這麼貴,
攝影師說:『我每年都花許多錢在世界各地旅遊,看過各個時代偉大的藝術作品,
嚐過世界各地的食物,和各地不同人相處,所以你花錢買的不是這幾張相片,
而是我這些年來對這些事物的所有體會和感動。』
以理論學習(左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回答真的是挺空虛的,
難不成我們不用學習理論,只要旅遊就能夠讓我們更有創意、拍攝出更好的作品嗎?
但從模式學習(右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回答是完全正確的,
只要我們專注在體驗上,並且告訴自己該欣賞什麼,重複的去嚐試和進步,
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就能夠流入我們的血液中,變成屬於我們的專家系統。
有時我們無法解釋為何我們能夠有新的想法,創造出美麗的構圖、絢爛的配色,
但其實這些來自於我們每一支學過的舞蹈,所有讀過的文學作品,
每一幅看過的名畫,每一次和人們真心的交流,這些點點滴滴都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我想我們不用害怕這些東西會隨著時間被忘記、消失,只要去體會,
它們會不知不覺的被我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只要持續,一定會有所得的~
2013/11/13更新:
下面這個影片是專家系統的一個好例子,頂尖的足球選手C。羅納度即使在發角球後燈光全暗,也能依據經驗瞬間判斷出該往哪裡移動,在什麼時間點做出動作。相對而言,經驗沒有這麼豐富的業餘選手,在黑暗中則顯現出不知所措的樣子。
2013/11/13更新:
下面這個影片是專家系統的一個好例子,頂尖的足球選手C。羅納度即使在發角球後燈光全暗,也能依據經驗瞬間判斷出該往哪裡移動,在什麼時間點做出動作。相對而言,經驗沒有這麼豐富的業餘選手,在黑暗中則顯現出不知所措的樣子。
2014/6/2 更新:
怎樣不勞而獲地變成天才?
2014/8/30 更新:喬治亞理工學院最近試驗了一雙神奇手套,可以讓你不費吹灰之力習得技能。今天 IEEE Spectrum 報導了他們的新技術,如題圖所見,用皮革和一個白色小盒子組成,讓五根手指外露,看起來有點彆扭。但是這手套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彈鋼琴,其實利用的是「肌肉記憶」(Musle Memory)。記者 Ariel Bleicher 最近進行了體驗,帶上手套之後,五指感受到了不同節奏的電流刺激,這些電流信號來自於已經在電腦上編好的程式。2 個小時之後,他被帶到一台鋼琴面前,專案負責人演示了一小段「歡樂頌」。Ariel Bleicher 脫下手套,手指在被引導下找到起始的琴鍵。在稍作放鬆之後,他的手很自然地開始彈琴,停不下來。可怕的是,這人從來沒有學過鋼琴,更不可能識琴譜。經過幾次練習,Ariel Bleicher 已經能完美地彈奏一段歡樂頌。
這是我對於文章還有之前讀過文章綜合出來的解讀:
人腦由兩種模式組成,一個是"習慣",透過腦部的紀錄器 -- 紋狀體,它紀錄專家系統中的自動化單元(集組,也就是Chunk),這個區塊必須透過不斷的反覆練習,才能使迴路變得精練、純熟、快速,它就是此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硬體"(以感性面的右腦當作代稱)。
而另外一種模式則是"決策",透過腦部的「新大腦皮質」來細微的調整"習慣"的播放模式,並決定習慣的播放是否進行。這是文章中所提到的"軟體"(以理性的左腦當作代稱),它決定哪些習慣應該要被連結、建立、穩固。只要這個決策中心停止監測,就算我們的專家系統還在,也很難正常的播放,於是就會變成文中提到"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主角一樣,只有在不被打斷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 我們重複某個行為時,大腦裡的紋狀體會參與形成特定的習慣迴路,讓習慣成為自動化的一個單元(稱為「集組」)。
- 然而,另一個腦區「新大腦皮質」(neocortex)會監控這個習慣。利用光訊號調控實驗大鼠的新大腦皮質,就能阻斷一個習慣,甚至能防止習慣形成。
- 研究人員正在釐清這些大腦結構如何運作,希望能開發藥物、行為治療以及簡單的技巧,來幫助我們控制習慣,無論是好的或壞的習慣。
謝謝你的回應~ 部落格裡的文章,大都是平常我有興趣的主題。平常從生活中慢慢思考和研讀一些書籍,總有所得。期待分享給大家,大家也能夠多多討論、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文章,真的很謝謝。
回覆刪除不客氣,能夠讓大家有所收穫讓我覺得很開心!
刪除Wernicke's area 與 Broca's area 聽過嗎?
回覆刪除Oops, 或許你讀不懂這種"專家系統"內的東西
一談到語言卻又想模糊帶過不知所云的文章
建議您不如去國高中當科普先生罷了
分析左右腦角色定義? 算了吧
左右腦彼此的連結系統? 最好免了
教我如何訓練右腦? 再次算了吧
上網查過以後稍微對這兩個區域有些認識,
刪除其實之前上心理學課程時也有讀過這些區塊的介紹。
但若將這些區域的名稱晾出來,並且解釋它們的運作,
除了將功能分配到這些區塊以外,看的人的觀念
(對於大腦運作方式的大略理解)並不會有所改變。
文中也有提到,左右腦只是一個傳統代名詞的概念,
腦部的運作是很複雜的,這邊不可能解釋清楚(而我也不是專家)
對於科普,我認為只是把實驗得來的數據和證據,
用不同的模型解釋給大家都能聽懂罷了,個人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的。
不知你覺得怎麼樣的文章(或是部落格模式)才是好的,
可以推薦一些給我認識嗎?
支持你。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主動學習,建構模型並且分享。不能因為有多一點經驗就來秀專業術語與自大感,也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建議。
刪除對自己有自信的研究人員會指出不贊同或有誤的論點,不會對別人進行這種"秀行話"的無聊舉動。
Master G,我不懂那兩個所有普通心理學課本都會提到的區域和這篇文章有什麼關聯性?言歸正題,個人覺得用軟硬體來比喻左右腦有點奇怪:因為軟體並非sequential,硬體也非concurrent,或許改成說是CPU和GPU的差別會更容易理解?另外,文章很激勵人心,但從暢銷書作為援引心理學的根據會有點風險,建議還是不要指涉過度以免引發(基本教義派的)爭議。Good job anyway!
刪除嗯,我想舉的例子其實正如同您的回應,兩者的差異是如同CPU和GPU的差別。
刪除"使用CPU計算去Render 3D圖像"和"用3D加速卡去Render 3D圖像"(現在是GPU了),如果沒有裝GPU或是3D加速卡,則圖形的運算必須經由CPU去計算3D圖像的成像方程式,而這些方程式是用"軟體"的方式寫在程式之中。
而如果有裝GPU或3D加速卡,則這些成像方程式在解的時候是利用硬體的線路邏輯在解,是用"硬體"的方式。
這是我想像中的描述方法,不知道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哪種說法會比較容易理解~
BTW,這本暢銷書的作者是位醫生(您應該是說"錯把太太當帽子"這本書吧?),是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神經科教授,所以我個人覺得引用書中的一些篇章應該還ok :)
最後,謝謝你的回應跟指教!
我覺得還是不要用CPU/GPU來形容, 因為畢竟不是很多人了解那塊領域, 所以還是會看不懂. 軟體與硬體的概念大部分的人還是有一些認知所以比較能夠去想像
刪除-過路客-
寫得很好的一篇文章,既有一定的科學立論基礎,又能提出自己整合過的心得。
回覆刪除文字表達也讓人覺得很舒服,節奏溫暖輕快,使生硬的科學數據及知識變得相當好消化。
個人本身也在研究人類腦袋及心智運作。
淺見以為,若以電腦來比喻人腦。
人腦的生理結構相當於硬體;心智運作模式相當於電腦作業系統及軟體。
如同您所言:"...其實在這篇文章中,左腦和右腦,
只是一種頭腦運作形式的代名詞,其實頭腦的運作模式,
絕對不是用左腦和右腦去做分割的.."
個人覺得也是如此,即便您未在文中提到"布洛卡區及韋尼克區"(硬體),
這也不妨礙探討心智運作模式(作業系統)。
很謝謝您提出自己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請繼續寫作下去,加油!我支持您:)
謝謝你的支持 :)
刪除原來如此,所以我的美感不是天生的,
回覆刪除是我很習慣用右腦去感受,去體驗的,
長期這樣體驗下來,美感就會被慢慢累積而成。
謝謝,我會繼續體驗這個世界,
然後找到一個自己學習英文的方法XD。
謝謝您的文章,寫得真棒!真的被最後的收尾激勵到了。
回覆刪除很高興能夠讓你有所收穫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