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別和所愛的人講道理

從小到大,我們家裡常常會有一些爭吵,小時候的事情我不太記得了,只記得長大以後爭吵時,長輩那邊的邏輯很常是站不住腳的,而我總是在爭吵時,將事情的背景、整件事情的邏輯解釋給對方聽,希望對方能理解我的想法,或說我心目中的"事實",但結果通常都不太好。


爭論的事情從天氣冷要不要多穿衣服,到要不要考公務員、要不要把房子賣掉、要不要退休,有大事,有小事。『身體是我的,應該是我覺得冷不冷比較準』『公務員的生活,跟我想要過的生活不一樣,這是我的人生,應該是我要決定要怎麼過吧?』『你這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會讓我們擔心。』『你覺得這個人不好其實是你的刻板印象,回想一下,過去什麼時候你有稱讚過你兒子的任何一個女朋友?』

小事情最後會以小小的不愉快收尾,但遇到重要的大事情,我們常常都會吵到兩邊都很生氣,這時候就會跑出『我請問你!不然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好阿,你不想要就以後都不要管你阿!』『所以呢?』『你的態度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差。』『沒有怎樣。』『那我以後都不要問你的事情,這樣可以了嗎?』『好啦!你覺得好就好,反正我怎麼想你也不在乎』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可以不要這麼情緒化嗎? 然後事後吵完一個人時就會覺得很鬱悶,因為我明明從頭到尾都說對了,有時候對方也理解了、接受我的說法,認為我的想法才是對的,為什麼還是弄的這麼不愉快?

後來長大了點,漸漸知道問題出在哪,問題是,跟你最親近、最愛的人講理,用邏輯爭論一件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因為當你爭贏的時候,其實你也輸了。

2012年7月12日

這是一個品味創業的時代


當網路剛開始時,網站像是一堆散佈在海上的小島,每個小島的經營者都認真的經營著自己的島嶼,生產各式各樣的東西,提供各樣服務。那個時代,除非你知道小島的座標,否則幾乎不可能到達自己理想中的小島。這個時代最有權力的人就是經營這個海洋中的"港口"(入口網站,如Yahoo)的人,它本身提供了很多服務,很多人會來這個地方,而被它連到的小島,也會跟著繁榮起來。這是港口(入口網站)時代

後來google出現了,它發明了一個聯結所有小島的傳送機,只要人們站在傳送機前,說出你理想中的小島樣貌,google就花0.2s的時間,列出3億個符合這個樣貌的小島任君挑選。雖然很多人還是喜歡之前那種從港口出發的旅行方式,但很多探險家卻開始藉由google的傳送機,探索整個世界的資訊。這是傳送機(搜尋網站)時代

2012年7月6日

就像福爾摩斯...

在一個下雨天,我們公司大樓的樓下,多了一塊薄薄的黑色石頭板子,它的周圍用簡單的柱繩圍了起來,上面有幾個膠布標示位置,還有一些粉筆的痕跡,畫著 "P d"的形狀...

從小我一直很崇拜像是福爾摩斯或是愛因斯坦之類的聰明人,我相信常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到他們眼前,他們不用怎麼思考,輕輕鬆鬆的就可以解出來,因為他們比常人還要聰明。

長大之後我發現,其實像福爾摩斯那種類型的聰明,比較像是一種藉由無限觀察和推斷所鍛鍊出來的直覺,是一種專家系統,一旦你學會之後,整個推斷過程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在沒看到線索的人眼中,整個過程就像變魔法一樣,他會覺得你特別聰明。

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於是,我養成了隨時觀察周圍環境、隨時留意旁人舉動的習慣。當我看到一個值得玩味的東西時,我會習慣性地去猜想推斷,它為什麼會在這裡、創造它的人心裡在想什麼、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它會造成什麼影響、它代表怎麼樣的社會現象或價值觀....,總之有很多東西可以思考。

2012年6月23日

我們希望教育出天才嗎?


(Picasso: Bull)

之前看到國外的一篇文章,天才是如何思考的(How Geniuses Think)。裡面討論到,像是愛因斯坦、費曼、愛迪生這類大眾所認同的天才,他們到底是如何發明出劃世代的發明和理論? 這些所謂的"天才"智商沒有特別高,,像是費曼(近代量子物理的大師)的IQ只有122,只大約等於世界上最高智商(IQ228)的一半,但是那位智商高到像外星人一樣的人,並沒有對科學和藝術有任何顯著的貢獻。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個人很贊同這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但為了驗證這個文章的可信度,所以就稍為上網google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是誰:
Michael Michalko : 享譽全球的頂尖創造力專家。Creative Thinkering:Putting your imagination to work的作者,為《財星》500大企業,例如杜邦、家樂氏、奇異電氣、柯達、微軟、艾克森美孚、通用汽車、福特汽車、AT&T、沃爾瑪、吉列等公司,舉辦創意思考主題演講、工作坊和研討會。
看起來是個可信的來源。Anyway,文章裡面提到了很多天才們的思考方式,包含反向思考、擅長使用比喻、使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都很正確,但其中最打到我內心的一個觀點就是-- 針對一個問題,普通人會去想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就收工去做別的事情,而天才則會窮盡所能去想出各種不同可能的答案(解法),即使這個問題已經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了。

愛因斯坦有一次被別人問說:『你覺得自己和平常人有什麼不同?』他說:『如果你要求一個普通人在一堆草堆中找到一根針,那麼他們會在找到一根針之後就認為任務完成了。而我會把那堆草堆翻遍找盡,直ˇ到把裡面的每根針都找出來。』

文章中提到,當天才們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解法的過程中,他們會經歷幾個階段: 以過去所學解出問題(Reproduce,常人停止之處)->嘗試以全新觀點觀察問題(Rethinking)->提出新的解法(Innovating)

2012年6月13日

動態的設計 --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前幾天看到Mr. Jamie所寫的 設計:如何好「用」,不是如何好「看」,裡面提到,一個設計者必須要對自己要做的設計有全盤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這個設計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才能夠根據這個目的去做出好『用』的設計,這個說法剛好和去年所寫的Why and what? 這篇文章討論到的網站設計概念有很大的吻合。

當時我和同事討論關於網站或是任何和使用者互動的設計,那時候他說,他非常喜歡Steve Jobs所說的一句話: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當時我問同事,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Design is how it works?

他用過去他在遊戲產業中所學到的概念來做解釋。在2004時,遊戲設計的論文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叫做MDA的架構。M代表Mechanics(機制、功能),D代表Dynamics(動態),A則是Aesthetics(美學的)

2012年6月3日

媒體的力量


有人稱媒體為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
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力量非常的大,大到可以左右和培養整個國家人民的思想。

而在台灣,它影響人民思想之深之廣,真可以說是一絕。

在這邊每家餐飲店、大學的食堂、醫院或是任何公共場合的電視,
幾乎24小時不停的都在撥放,吃飯或看病的人們閒著無聊時,就是抬頭看新聞,
吸收新知。

一個掛上『新聞』這樣似乎中立的資訊傳播平台,它所該負起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本來我抱著一些想像空間,想像著新聞應該是和一般大眾節目不同,
會有一些特殊的法律規範或是特別的責任,但後來上網查了一下相關的法律資訊,
發現新聞實在不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其實它和電視節目的規範沒有差太多,
除了:

公共電視法第37條 (只針對公共電視這一台)
新聞報導節目,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新聞報導節目應與評論明顯區分,不得加入報導者個人意見。
二、新聞報導內容應確實、客觀、公正,不得歪曲或隱飾重要事實,
不得以暗示方法影響收視者判斷。
三、新聞報導應兼顧國際性、全國性及地方性重要事件之資訊。
還有,廣播電視法第25條
電臺播送之節目,除新聞外,主管機關均得審查;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可能是小時候的新聞太過純樸,播報員總是一本正經,而正經的人,
總是有種嚴肅的可性度,或許再加上小時父母的教育,因此我一直認為新聞代表著
"正確"、"知識"和"真相",但這樣的形象讓我在觀看現在的新聞時產生了衝突感,
現在的新聞沒有給我這些感覺,取而代之的是"誇張"、"好笑"和"不正經"。

2012年5月26日

遊戲的意義

遊戲這東西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當我們面對一個其他人類制定出來的遊戲時,
我們到底應該在遊戲規則內,享受其中,努力去達到這個遊戲中的最高境界,
還是應該像是看破紅塵的人一樣,覺得這些遊戲非常無聊,
其中的成敗一點意義也沒有,只要沒有這些規則,這些遊戲都可以輕鬆的獲勝。

就像小朋友踢足球,有些小朋友會非常遵守遊戲規則,乖乖的踢著球,
享受其中的樂趣,有些小朋友因為天資聰穎(?),一旦踢不贏別人,
就拿起球來丟進球門,然後在其他人大喊:"你犯規"的時候,
悻悻然的丟下一句:"無聊,贏了又怎樣。"就去別的地方閒晃去了。

遊戲涵蓋的範圍包含運動、電動、棋類、競速或是各種有規則、有目的的活動,
而若一個遊戲的規則能夠平衡,便能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競賽,
各式球賽、電競、棋類競賽、賽車、滑雪或泛舟競賽。



2012年4月9日

被稀釋的娛樂

從小經濟學就教我們,一個東西不一定要賣得貴才能賺很多錢,
有時候我們把價錢降低,讓更多人願意掏錢去買,那麼我們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而我們現在社會的娛樂發展,便是謹尊這個原則,朝"稀釋"娛樂的方向前進。

過去要聽一場音樂會,人們會盛裝打扮的前往音樂廳,
全神貫注,靜靜的坐著聽完兩個小時以上的精緻表演。
但這樣的消費過於昂貴,因此有聰明的人想到,可以利用新世代的發明--留聲機
將這樣的音樂錄製起來,利用黑膠唱片重複播放,讓大家都能夠聽到。
不過留聲機和黑膠唱片也算是有些高級的設備,
假如我們用CD和一般音響來錄製撥放的話,那就有更多人可以聽到這些音樂了
--雖然CD比起黑膠唱片來說,音質的豐富度被省略很多。
但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之下,CD這樣實體的東西不僅佔空間,可以放的歌曲也少,
假如把一首在CD中要50MB的歌,透過一些壓縮,壓成5MB的MP3,
那就有更多人可以聽到了,即使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的音質又被大大的壓縮了。

2012年1月4日

Musics of 2011 winter

這些是我在去年末巧遇到的一些好聽、但在我周圍朋友間留傳不廣的歌曲,
推薦給大家~

Karmin Music
一個頭髮十分有特色的女生,Rap念得又快又清楚(可以聽聽看Super Bass那首)
加上她的好夥伴(旁邊那位會演奏所有樂器的男生),就是Karmin Music。
他們在Price Tag那首的合音真的很棒,分享給大家~


Price Tag - Jessie J ft. B.o.B. (合音很棒、男生打鼓很投入)


Super Bass - Nicki Minaj (女生一開始那段很俏皮)

2011年12月21日

社會機器與平民

之前和公司同事到北京參加Techcrunch(新創網路公司競賽)比賽時,
聊到了一個話題,就是關於人工作的意義
以及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體系無限成長的狀況。

現代一般沒有脫離老鼠賽跑的普通工作者們(何謂老鼠賽跑請看窮爸爸富爸爸)
一星期要花五天上班、一天工作八小時,扣掉晚上的睡覺時間,
每天沒剩幾小時能用,在這狀況下,每天下班後能做的休閒活動就是
朋友聚餐、逛街、運動、看電視劇、上fb、打電動、上夜店、看電影
而賺來的薪水假如不是為了要養父母或是成家立業,
只是想要自己一個人(或兩個人)好好的過生活,
那麼大多數的錢存下來都是為了要買車、iPhone、iPad、房子等
但就某種意義上,買了這些東西的實質效益並不太大,
因為車子大部分時間只能開去上班和下班,
房子待在裡面的時間其實也沒有這麼多,iPhone實際在用的功能也只有fb和WhatsApp
買來許多物質卻沒有這麼多精神和時間去享用,
到頭來,整個人生彷彿是為了工作而存在。


上面這個觀點是從一個錢賺的不夠多的普通上班族的角度來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使用自己的時間為現有體制服務,換取金錢,然後換取其他人的服務。

假如我們把自己抽離這整個世界,靜下心來看著這個文明社會,
那麼我們會看到一部無比複雜龐大的機器,它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才能持續運轉,
文明社會的人們早上起來,就像是被這台機器吸引一般,到達自己該去的位置,
開始努力的踩著腳下的踏板,讓這個機器能夠順利的運轉起來
提供現今文明社會的一切需求,水、電、通訊、運輸、郵政、資訊流通、貨流
幫助企業成長、解決企業問題、提供娛樂給有需求的人們...

這個體系是非常多非常多的人,付出他們的精神和生命,
每天努力工作才能運轉起來的。它初始的目的是要讓人們能過更好的生活,
但當這個體系越來越龐大時,卻發展出許多其他結構,
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另外一部份的結構"(而不是人)
(例如: 產能增加軟體、會計師事務所、人力派遣公司、廣告行銷公司,
 某種層面看來筆電、電腦、捷運系統、公車系統、飛機、船運系統等
 其目的也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其他工作更順利...)
在這種狀況下,建造這些系統並沒有讓大多數的人們過得更幸福,
它只是長得更大、要更多人來維護運作,吃掉更多人的生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