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網路女王Mary Meeker發表了她對於網路趨勢的分析簡報,其中提到了一點很重要的要素,是app開發者可以仔細思考的,引用Inside這篇文章中對她簡報的翻譯:
- 過去趨勢從「多功能網路服務」邁向「多功能 app」,目前還出現了「單一目的 app」,例如 Facebook 逐漸將各種主要功能獨立成單一 app。
- 已邁入「apps as service layers」時代,我們的手機有各種 app,但只有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會打開(但平常都在背景運作、發出通知)。
過去當app剛崛起時,開發者和使用者都不知道正確的app使用模式、頻率到底長什麼樣子,因此在網路科技領域的前輩們(大網站的擁有者),如Google、Facebook、Yahoo紛紛推出屬於自己品牌的app(國內的話就是一些現在還是九宮格進版畫面的app)。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將自己本身擁有的網站內容作進小小的app裡,但他們後來發現,這樣的作法是錯誤的。
網站和app的不同,一、進入方式
網站和app不同,網站就像是樹立在原野中的城堡與城鎮,各地的人因為某種機緣巧合的原因,進到了這個城鎮的某個角落。這些原因可能是: 被Google大神引導、朋友的推薦、從某個傳送門(其他網站連結)忽然跳過去。如果他跳過去的那個角落夠吸引人,那麼他可能就會花時間慢慢逛,認識這個城鎮,然後發現這個地方應有盡有,到處都可以玩。最後他便會愛上這個城鎮,時常來這邊玩耍,成為忠實使用者。
而app呢? app像是在櫥窗前面擺著的傳送門,每道門上寫著:「這通往xxx」,例如: 這通往Yahoo。而打開這扇門後,複雜的app會要你做出一連串的選擇(想像把城鎮裡面的店家都折疊起來放在門後,要你進門之後選擇要去哪家,你要看相簿還是看新聞),選擇完一個之後它會要你選擇你想作什麼(你要發文還是閱讀文章? 你要看運動新聞還是娛樂新聞?) 這一連串像是迷宮一樣的選擇,會把使用者的耐性磨光。
app的本質是sequential的,使用者必須遵循單一固定流程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若這個流程我必須天天作,那我就會覺得前面那些無聊的選擇過程讓人厭煩。(如果每天早上起床要先從列隊在前方的二十道門裡面選擇"洗手間",然後再在排列整齊的二十樣盥洗用具中選擇"牙刷"和"牙膏"的話,就算這個過程很無腦,使用者還是會覺得煩。而且這樣的煩會潛意識的讓人不想打開這個app,因為達到目標的過程是痛苦的)
由於這樣進入方式的不同,"單一目的app"的存在就變得必要,如果現在有人想要看一下最近的新聞,而他站在櫥窗前,發現一個傳送門上寫著"XX新聞",另一個傳送門上面寫著"Yahoo!",你覺得他會選擇那一個傳送門呢? -- 即使這個"XX新聞"可能是"Yahoo!"的子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前者。
也因此,Yahoo!的app從網站思維慢慢的演進為app思維,從城堡變為散裝的app,早期的app包含了Search、Mail、News功能,大家可以看看他們的Dev log:
版本 2.0.0 (2011年7月27日)
版本 1.1 (2009年5月18日)
而這是現在的Yahoo app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