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7日

憂鬱與Mindfulness,停止無窮迴圈

自身的憂鬱

這兩年來發生很多讓自己壓力據增的事情,心理狀況無法調整好穩定下來寫文章,而這個狀態大約於兩個星期前寒流來時達到最高點。

當時已經兩個月沒有好好運動過,個人持有的資產在股票市場震盪下產生巨幅波動,自己的公司面臨成長和擴張的壓力,人際關係上也因疏於聯絡而感到孤寂。不知不覺當我與熟識的人見面時,都在講同樣的擔憂「公司未來要如何發展」,而下班回家、放假時「公司萬一無法繼續成長」的思考也從來沒有斷掉,這種思考狀況簡直就像是空轉過熱的引擎,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但讓我的神經緊繃。直到有一天早上起來,在寒冷的天氣中,我開始有了「活著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想法,並且無法擺脫、持續了好幾天。而此時我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況偏離了正軌,而且生活型態也已經離健康太遠。

由於我自己沒有經歷過憂鬱症(應該說甚至沒有靠近過),因此在過去我很難理解那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但在這一兩年,我接觸了比較多相關的資訊,而下面這個影片我認為很好的描述了憂鬱發生時人心理的狀況:



「當生活不再有絲毫快樂,你就開始質疑生活的意義。」就影片描述以及我得到的一些資訊,憂鬱症是一種襲來的感覺,讓你感到對生活、社交的逃避,任何其他人看起來很容易的群體活動,你要主動去參加卻需要超人般的勇氣和堅持才能做到。而憂鬱症同時降低你感知和體驗快樂的能力,讓你即使享用最高級的餐點,吃起來也不美味、不開心,即使是從事過去印象中讓你感到興奮、快樂的事情,在黑狗的狹持下,這些事情竟變得無趣、無意義。除了疲倦和想要放棄以外,沒有任何開心的事情會無預警的出現在生活中。而當周圍的人正常開心時,卻沒有人能夠理解你為何看起來過的好好的,卻總是快樂不起來。

憂鬱症自殺的韓星 鐘鉉,在遺言中提到:
「當醫生用溫和的聲音責怪是我個性內向時,我想醫生想的真是太簡單了。他對於我為什麼這麼痛苦感到很神奇 」,也許是出於關心的一句話,卻反而令人更自責,也可能因此而想「我已經努力求救了,卻沒有人能真的理解我」,最終反而更困在心魔中。試想當我們吐露苦水和痛苦時,卻換來旁一句:「拜託,比你痛苦的人大有人在,在那無病呻吟什麼 」
(photo from: A Day Magazine)

我不能說自己確實體驗過了深度的憂鬱症,但前陣子我可以肯定自己往光譜的那邊移動了一些。在過程中,我知道自己要去運動,但我沒有辦法督促自己去。我知道自己該停止想那些無解的問題,但我的腦袋沒有辦法停止思考。每天的生活就像是疲倦的身體拖著被煩惱空轉折磨的腦袋一樣,沒有意義也沒有快樂的存在。而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每個人面前表現得正常,做正常的工作、講正常的話,但心理狀態其實已經不再平衡,最終我心中出現聲音,它懷疑起活著的意義。

生活型態比我不好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他們的心理能夠保持健康,不陷入痛苦和憂鬱呢?

2017年3月18日

為什麼要嫉妒?

有朋友最近跟我說:「不如你來寫一篇關於人為什麼愛比較和嫉妒的文章吧~」,因為她看到 I'm Charlie(Youtuber)發佈了一個影片:如何不去嫉妒別人



內容提到以前查理看到Catie的影片只要一上架就會有超多人點閱,心中就會很不是滋味,覺得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受歡迎? 以及之後查理如何越過這個心理狀態,懂得欣賞別人的努力和學習(覺得分享的很好,可以看一看)

2016年3月3日

『客觀事實世界觀』與『參與未來世界觀』


從小到大我和朋友或是同學討論事情時,都會挺注重講出來的話是不是正確的,一句話如果說出來不是絕對正確的,就像是做錯事情了一樣。

當我描述事情時,我習慣說:「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這個做法,我想應該可以增加營收」,因為世界上沒有100%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當我用一些不確定性的字眼不把事情說滿的時候,邏輯上解釋起來就算是正確的。

記得國高中的邏輯題,都會有些"真假問題",如:
如果你在蘇格蘭的山坡上看到滿山滿谷的黑羊,請問下列何者為真:

1. 蘇格蘭的羊全都是黑的
2. 蘇格蘭的羊大多是黑的
3. 蘇格蘭的羊有些是黑的
明顯,就邏輯上,答案會是3. --  陳述的是「不確定性所保留出的真理」。

沒有意外的話,這東西我三天後應該可以完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什麼意外發生,我三天後沒有完成就不算是說出假話,沒有人可以怪罪於我,因為我做的事情和我之前保證的是吻合的 -- 我保留了不確定性。

但如果我說「這東西沒問題,我三天內會完成」,萬一發生什麼事情讓我進度延誤了(這邊多了一個Bug,那邊多開了兩場會議...),那我不就食言了? 不行不行,從小到大老師就教我們不可以說謊,世界上總會有個萬一,我們不可以亂開可能無法兌現的支票。

2016年1月9日

關於寫作

(編輯送我的書: 一人食)


停止部落格的寫作好一陣子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單純就是因為懶而已。

.
.
.

恩...其實不是真的,真的原因,是因為害怕。

2015年9月20日

特殊體驗、信任與恆定感

特殊體驗

特殊體驗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一旦發生過後,它就深植在我們身體記憶之中,讓我們在事後只要一回想"播放"這過去的經驗,每一條神經、血管、肌肉就很配合的重播過去的體驗。

一趟特殊體驗的時間可能非常短,只有數分鐘、數小時,但它帶來的影響可能長達數年、數個月,只要我們的腦袋能順利"回想播放"這趟特殊體驗,它就可以時時伴隨我們。

我母親之前去做胃鏡的檢測,她聽了醫生的建議:「這個檢測只有幾分鐘,我們建議您不用做麻醉。」省了幾千元,清醒的體驗了五到十分鐘的胃鏡檢查。事後回來她跟我說,整個過程非常不舒服,而且有空氣跑到肚子裡,肚子漲得很大像吹氣球一樣非常難受。

我聽完描述覺得當初應該強硬的要她做麻醉的檢測,因為"有這樣的經驗"和"沒有這樣的經驗"是0和1的差別 -- 如果沒有,你這輩子都不會體驗到自己的身體可能會被這樣的外力入侵變形,你也不會去"重播"這樣的體驗,但如果有,只要這回憶一被勾起,你隨時會想起自己身體變化時自己的感受,並且再度的在腦中體驗這感覺。

特殊體驗不是一次性的,它是會跟隨自己一輩子的重播輪迴。

它關乎於,一個我們熟知的東西,可不可能出現另外一種可能性?

一旦你體驗過它的另外一種可能性,這東西給我們的"恆定感"就消失了,而你則會對它永久失去信任。

2015年5月1日

「精實創業」的「目標」


註: 這是我在2年前寫的文章,但當時的時間點不適合發布這篇文章,因此拖到現在。文章內容就保持在之前寫的內容,不做修改,分享給正在嘗試各種商業模式或產品的創業家。

幾個月前看了"目標"這本企管小說,書裡一家原本十分努力卻持續虧損的公司,透過簡單正確的觀念,便改善了他們的存貨、出貨、收益、現金流...,是一部賣出四百萬本的暢銷書籍。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個物理學家。當他向書商詢問是否願意幫他出版時,得到的答案總是:「由物理學家寫的企管小說?把科學方法應用在企業管理上?沒有人會讀這樣的一本書。」結果事實證明這些書商錯了,最有效的流程管理方式,可以由最普通的常識推論出來,並且幫助公司獲得極大的利潤改善。(這本書非常推薦大家一看,因為它是一本小說,所以可以輕鬆的看完,而由於它說的東西都基於"常識",所以任何不是管理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它的邏輯推演。)

整本書裡面最讓人驚訝的一個論點是,它說:『一個機器全速運轉,充滿生產效率時,可能反而會讓整個系統沒有效率。這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對工廠管理者來說,是非常不合理、違反直覺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是一個工廠管理者,上層引進一台機器,跟你得意的介紹說:『這台機器可以幫你用5倍的速度生產A零件! 相信未來工廠會因為這個機器而有更高的效率!』那你可能心中會理所當然的把這個機器當做是工廠效率救星,並相信未來一片美好。但實情是:在和"目標"無關的地方增加效率,只會增加庫存成本、拖長生產時程、降低收益...並且讓大家白忙一場。

2015年4月20日

對話就像傳接球

從高中、大學時代就認識我的人,一定知道我是個說話不會想太多的人。

還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學女同學戴了一組小巧可愛的銀質鈴鐺耳環(如下圖),和幾個我們的電機系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我走過去看到她戴了耳環,就說:「咦,那是鐘嗎? 你怎麼會想要戴鐘啊?」


結果因為講了這句話讓我被我那群大學朋友揶揄了超久,說我超不會講話,明明她是戴很可愛的鈴鐺耳環,結果被我講的好像她耳朵上戴了很奇怪的東西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不知所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狀況,在我身上真的時常發生(我還曾說過系上女生穿的衣服樣式很像哈利波特),多數說出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像是看到羅夏克墨漬後自然說出自己聯想到什麼東西一樣。

想講什麼就說什麼,不就是直率嗎? 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需要作什麼改變。

但出社會以後卻常遇到,明明說話沒有任何惡意,只是把想到的東西說出來,聽的人卻嚴重不悅,甚至暴怒的狀況。

算是晚熟,後來我才意會到,一句話講出來每個人聽到的意思都不相同。不希望別人誤會的話,最好多想想聽話的人是什麼個性的人。

2015年4月12日

別吃掉每一盤在你眼前的東西

關於食物 -- 為什麼要吃掉眼前的東西?

和朋友或家人出去吃飯的時候,如果是點一人一份餐點的套餐,我時常會剩下一些飯或是菜沒有吃完,而與我同行的人有些會像我一樣,一旦自己已經飽了,便不會勉強自己把東西全部吃掉,但有些人則是相反,就算肚子已經很飽了,還是要堅持把所有的東西吃掉。

有一次我與我的好友一同出去用餐,我們兩個一邊吃一邊聊,我吃飽就停了,但盤子裡還剩很多的飯,而他盤裡也只剩白飯,但他還一口口的慢慢在吃。他的體型偏重,而且我知道他正在減重,所以就問他說:「我覺得份量很多耶,看你全部都吃掉了,你還會覺得餓嗎?」他說:「不會啊,我已經覺得飽了,但覺得沒有吃完很浪費,所以就習慣把東西吃完。

2015年3月29日

台灣網路創業環境正在改變 -- 從500 Gcamp說起

一直都很想一篇描述關於最近台灣網路創業環境的文章,而上星期六日參加了500 Startups所舉辦的GCamp (Growth Camp),是一個機緣,於是就整理寫了一篇部落格。


這次參加GCamp的目標是希望學習一些關於網站App流量成長的技巧,將之應用在屬於自己的Startups上。兩天一夜的營隊收穫很多,就我自己而言,主要學到了關於email content行銷、Pricing策略、Public Relationship的經營等過去完全不熟的主題。

而在參加GCamp的過程中,500 Startups的一位業師Robert Neivert (上圖左下角的講者)給予我們團隊諮詢,針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題目「愛食記」給出了建議,整個過程非常的有收穫,很不像之前在台灣與一些人聊到我們在做的題目的感覺,過去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這市場太擠了」、「你們和xx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要怎麼賺錢? 台灣市場太小了」。而Robert則是聽了我們的狀況後,給了我們他的建議,如「要如何Branding才能和xx差異化」,還有「如果這樣的產品定位ok,你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從餐廳身上收到錢」,或是「你們該選擇怎樣的合作夥伴才對」,Robert的想法是用他的經驗來對我們的東西做加值,他只想「該怎麼做你們才會更成功?」,而不是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們做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因為Blah blah blah...」,我覺得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

2014年12月31日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

(2014年末與國中朋友合照)

上週末我在美國Google工作的國中朋友回來台灣,一早帶著他未來的妻子來我家串門子閒聊。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