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加GCamp的目標是希望學習一些關於網站App流量成長的技巧,將之應用在屬於自己的Startups上。兩天一夜的營隊收穫很多,就我自己而言,主要學到了關於email content行銷、Pricing策略、Public Relationship的經營等過去完全不熟的主題。
而在參加GCamp的過程中,500 Startups的一位業師Robert Neivert (上圖左下角的講者)給予我們團隊諮詢,針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題目「愛食記」給出了建議,整個過程非常的有收穫,很不像之前在台灣與一些人聊到我們在做的題目的感覺,過去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這市場太擠了」、「你們和xx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要怎麼賺錢? 台灣市場太小了」。而Robert則是聽了我們的狀況後,給了我們他的建議,如「要如何Branding才能和xx差異化」,還有「如果這樣的產品定位ok,你們可以做什麼事情從餐廳身上收到錢」,或是「你們該選擇怎樣的合作夥伴才對」,Robert的想法是用他的經驗來對我們的東西做加值,他只想「該怎麼做你們才會更成功?」,而不是告訴你「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們做的東西是不會成功的,因為Blah blah blah...」,我覺得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很寶貴的。
參加500 GCamp,學到東西的感覺很棒,但更棒的感覺來自於 -- 這樣的營隊讓我們創業的路途變有趣了! 平常四散各地的網路創業者,因為活動聚在一起,聊聊彼此最近的進展、未來的方向,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人脈,感覺就像是平常大家都在大學的課堂裡上課,不太見面交談,但一年卻有一度將大家聚在一起,辦個電機之夜、宿營,彼此再重新彼此認識的感覺。
從前年10月開始創業到現在,可以感受到台灣的網路創業環境正在非常、非常快速的變好,大概是每兩個月就會有一個振奮人心消息出現的程度。去年Garage+育成新創業空間啟用,光是空間的進駐對新創團隊便是很棒的支持,更不用說其背後所有的業師和企業資源。
(Garage+ 育成新創空間)
政府補助案資源方面,提出了新的創業補助企劃 -- 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不像過去SBIR(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那樣繁文縟節到需要請專門幫忙寫補助案的公司才能寫出完整的補助申請書。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主打由已經成功的業界人士來審查,他們不希望看到「厚厚一疊寫滿垃圾內容不知所云但看起來很專業」的企劃書,而是要看到真正在作事、能夠有影響力的案子。預計5年投10億元,鼓勵真正有認真創業的人多投這個補助計畫。
AppWorks在今年也傳出捷報,成立第二支基金 15 億台幣的本誠創投,由於主力是投資AppWorks輔導的團隊,這樣的基金成立,讓加入AppWorks的團隊拿到投資的機率大幅提升(若一年投資6個團隊,每隊2500萬,可以持續10年,這邊Jamie有詳細說明要如何拿到本誠創投基金的投資):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表示:「本次募集的 15 億基金,主要將針對 AppWorks 輔導的網路企業,提供從種子輪、A 輪到 B 輪的一條龍資金支持。其中電子商務、移動與物聯網,是未來 5 年我們最看好的網路次領域。」而若放眼到國際領域方面,有許多資金和資源是專注在找尋"Go Global"的團隊。像是常在Venture Lab舉辦Angel Wednesday的iiiNNO Taiwan,主要成員之一的Wayne在自己成功創業後,不但主動的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如這篇: 新創公司股權結構與募資),也很正面的描述和推動現在的網路創業風潮(可參考: 新創乙未起義:開啟一場改變台灣經濟與社會的革命)。矽谷地區的成功創業者,也為了希望台灣的創業者可以多了解矽谷文化,開始了矽谷浸溶計畫(SVT immersion program),贊助台灣的創業家到矽谷長駐三個月,體會那邊的文化和氛圍,日前佔據各大媒體版面的flux團隊,便曾參加過此計畫。
而除了這些外在的幫助,主動跳出來創業的年輕團隊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像是最近認識的幾個團隊: 群眾募資開課平台 -- 好學校Hahow、生活旅遊體驗網站 -- Niceday、手機UX測試服務 -- UXTesting... ,太多太多專注在想將自己產品發展到最好的團隊,在摸索中學習,邊犯錯邊嘗試實踐Lean Startups的原則,邊看"從零到一"邊實作著大家都不認同的創新模式。大家都從什麼都不會開始,然後抱持著自己和自己的團隊會持續進步、成長的想法,盡自己的所能邊做邊學,我想若社會能做同柯p說的,讓這些創業家"失敗了「不會掛掉」",那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多的人跳出來創業。
(Hahow 好學校網站畫面)
(UXTesting 網站畫面)
年輕的團隊盡全力發展創業,500 Startups、SVT、iiiNNO幫助與國際接軌,政府國發基金、各個獨立的創投機構、電子製造業轉投資的基金(如鴻海、聯發科)、為數眾多的天使投資人給予資金,時代基金會、TMI、台大車庫、AppWorks、交點等團體連結資源媒體和資金...,在消費水平相對還很低的台灣,創業所能得到的資源和援助真的是太多了。在TIEA中,詹宏志也提到: 「網路創業這件事在社會上受到的矚目程度一直在提升」(source: 詹宏志:台灣的創業團隊已獲得肯定,地方政府應學習國際城市爭取新創能量進駐)。Founder Squad的創辦人David在兩天前給Garage+一個Workshop的演講中也講到:「這是一個創業成本最低的時代,產品所需要的元件、伺服器、行銷管道...各種東西都已經被做成服務,讓創業團隊可以很便宜的使用。」
在這樣資源充沛的環境下,個人覺得唯一可惜的是"人"卻還沒有準備好。許多創投與天使對於年輕的新創團隊依然缺乏信心,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做不到,所以你也做不到」,以現在團隊或產品的樣貌來論斷其是否成功,或是根本不願意花時間了解團隊或產品,相信團隊未來會持續學習和成長,並且全力幫助他們,這是我在台灣比較少看到的現象。而年輕的新創團隊有些也真的沒有準備好,單純的跳出來創業,卻沒有先理解到「創業≠埋頭做產品」以及「創業≠有一個好的點子」,對市場規模和最終公司價值的評估也不成熟,造成即使投入了時間和資源,實際建造的東西卻如同一些缺乏目的而建出來的公共建設一樣 -- 外貌宏偉卻無人使用。
而「信任」是我認為未來創業圈的大家最寶貴的資產。現在新出來的創業團隊們,大多數創辦人的成長背景都很單純,當雙方一聊就知道沒有什麼城府,當不同團隊們彼此見面時,大家都想著如何幫到對方。「樂於見到別人成功,並且願意無償的幫助彼此」以這樣的想法為出發點,才能形成真正如同"PayPal Mafia"一樣的群體。相反的,如果以「你的成功對我未來公司的生意會有價值,所以我幫你」、「你的成功可以讓我的創投名聲提高,所以我幫你」這樣的想法為出發點,那麼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成功的變成如同"House of Cards"裡面的群體。兩種群體的生活都很精彩,沒有誰強誰弱,但自己想加入、成為哪個派系,就是自己的選擇了。
500 GCamp合照 by Punnode
最後的最後想要說的是,我覺得每個人只要持續的在一個領域鑽研學習,一定會有進步的。創業的人各有機緣巧合,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有人已經成功、有人曾經失敗,不論是哪種創業者,相信自己未來會持續的進步,終至能夠掌握"成功創造事業"這個目標,這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我想是每個創業者在這個路途上能持續前進的動力來源,而在這個路途上,有許多的人陪伴我們(500 Startups、Garage+、AppWorks、創業成功的前輩們...),讓這趟旅程不無聊,甚至是有趣的,我想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創業最幸運的一件事情。
這是一個太好的時代,希望大家能一起成長建立起些什麼,使出生在這裡的人不用出國才能做到發揮自己長才的工作,創造需要頭腦和經驗而不是需要勞力和時間的工作,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一定能夠做到建立起這樣的環境。不是靠一個人、兩個人,而是靠一群人一致的相信,大家可以一起面對挑戰和成長,共同經歷和創造出這個精彩的時代,讓未來這個國家的二十年可以因此而大不相同。
您好,我是之前在FB上傳訊息想找您合作的鄭先生。
回覆刪除因為您的FB使用了Robot,我不確定您是否看見,所以在這邊留言,希望您能與我聯絡。
若是您看見了,卻沒有興趣,也請跟我說,我不會再打擾。
我的line id : petroleum1234
我們正在尋求與美食平台的創新商業模式,
我是最高主管,不是業務,是談合作,不是推銷服務或產品。
我們希望幫助你們掌握行銷所增加的效益。
或做跨店整合促銷的活動。
或是協助所有特色商店能夠從off-line to on-line。
我的投資者沒有給我太多時間與您們談合作,但我看好你們的潛力。
若有興趣,請盡快與我聯絡。我可以跟您分享更多的資料與想法。